2025年5月12日,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达成的“降税协议”,看似为剑拔弩张的双边关系按下暂停键,实则更像双方精于算计后的权宜之举。中国将对美商品关税从125%降至10%,美国则把对华关税从145%压到30%,并设置90天缓冲期——这一数字,与其说是基于严谨的经济测算,不如说是双方为拖延核心矛盾而划出的“遮羞布”。
对美国而言,这90天堪称美债危机的“续命周期”。2025年超8万亿美元的美债到期规模,6月单月超6万亿的偿债压力,迫使白宫不得不将经贸谈判当作美联储降息的筹码。他们试图通过关税松绑稳定金融市场,降低发债成本,却暴露了其经济政策“拆东墙补西墙”的短视。这种将经贸关系工具化的操作,恰似病入膏肓者盲目试药,既无长期规划,也缺乏对全球产业链的基本尊重。
中国接受这一缓冲期,更多是基于战略定力的理性选择。制造业虽能承受短期关税压力,但借此机会重新评估产业风险、推进结构升级,无疑是明智之举。然而,美方若将中方的克制视为软弱,恐怕又要重蹈“贸易战损人不利己”的覆辙。
至于90天后的走向,关税谈判出现实质性突破的可能性近乎于零。美国国内政治博弈的复杂性,加上财政缺口难以填补的现实,都决定了关税政策随时可能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农产品贸易便是典型缩影:即便关税降低,处于巴西出口季的美国农产品,在价格劣势下也难以夺回市场;其他产业的供应链重构,更不是短短90天能完成的工程。
这场谈判的本质,是双方在实力较量中寻找暂时平衡点。90天缓冲期不是和平协议,而是新一轮博弈的倒计时。若美国仍沉迷于“极限施压”的过时策略,恐怕最终收获的,只会是全球经济信任崩塌与自身国际信用的持续贬值。真正的经贸合作,需要的是超越短期算计的智慧,而非将谈判沦为政治表演的闹剧。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