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周,品牌营销的世界正在分裂为两个阵营:一边是对AI虚假内容的放纵,另一边是对AI生产内容的积极驯化。
但在这两极之外,一个更深刻的变化正在发生——当内容可以自由随意生产,传统形式的权威性和阅读价值正在被系统性消解。在这种环境下,内容必须以AI无法替代(或没必要替代)的形式重新找到立足点。
1. 放纵派:当虚假内容成为流量密码
AI生成的低质量信息正在社交媒体上泛滥,而部分品牌和平台不仅没有遏制,反而在暗中助推,甚至主动利用这种混乱。
(1)Google的“AI模式”:模糊搜索与信息的边界
Google在首页测试“AI模式”,直接取代了经典的“手气不错”(I'm Feeling Lucky)按钮。这一改动看似是技术升级,实则暗藏风险:
• 算法接管信息筛选权:AI生成的摘要可能简化复杂事实,甚至隐性植入偏见
• “权威幻觉”加剧:用户更容易相信首页呈现的AI答案,哪怕它只是概率生成的拼贴
(2)TikTok AI Alive:让虚假动态“以假乱真”
TikTok推出的“AI Alive”功能,允许用户将静态照片转换成动态视频,添加虚拟的风吹、水流、人物眨眼等效果。
• 娱乐化虚假内容:一张普通的家庭合照,经过AI加工后,可能变成“灵异动态影像”
• 安全承诺存疑:TikTok声称有“安全措施”,但并未说明如何防止深度伪造滥用
(3)YouTube TV的“禅意广告”:用空白掩盖库存滞销
YouTube TV成为美国第四大电视服务商,但其广告策略颇具争议:
• 以“禅意插播”替代未售出的广告位——本质上是用无内容掩盖商业失败
• 年轻用户买单:Z世代更愿意看空白画面,也不愿被传统广告轰炸
放纵逻辑:在注意力经济下,“虚假但有趣”胜过“真实但无聊”,品牌和平台因此对AI乱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2. 驯化派:用AI对抗AI,重建信任体系
与放纵派相反,另一批品牌和机构选择正面迎战AI虚假内容,甚至用AI技术来反制AI的滥用。
(1)汉堡王、可口可乐的“反虚假信息战”
面对AI放大的谣言(如“转基因牛肉”“秘方泄露”),这些品牌采取AI驱动的防御策略:
• 算法哨兵:24小时扫描社交网络,识别潜在谣言爆发点
• 信任加强针:通过高频透明沟通(如供应链直播)建立“认知免疫”
• 意见领袖动员:招募科学博主、专业测评人充当“反谣言特工队”
(2)TBWA的“AI颠覆哲学”:让算法服务创意,而非替代
广告巨头TBWA设立“首席AI官”,但目标不是让AI完全接管创意,而是:
• 智能增长引擎:分析千万级案例库,生成“反常识”创意方向
• 人机协作流水线:AI生成初稿,人类注入“战略不安感”(Strategic Unease)
• 商业护城河:用预测模型平衡艺术性与转化率
3. 内容价值的未来:不可替代的结构化表达
当AI可以轻易生成流畅的长文本、逼真的图像视频时,内容的未来价值将取决于:
(1)数据密度
◦ 单位面积/时间内传递的有效信息量
◦ AI可以美化表达,但无法创造真实数据
(2)逻辑显性化
◦ 思维导图、流程图等让思考过程可视化
◦ 这种结构是AI暂时难以自然模仿的
(3) 决策导向
◦ Bullet points式的直接建议
◦ 避免AI容易陷入的模棱两可
典型案例:YouTube TV的"禅意广告"本质上是内容通胀下的极端选择——当所有内容都变得可疑,最简单的空白反而获得了信任溢价。
结语:后AI时代的内容新范式
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内容生产过剩但价值稀缺的时代。未来的内容权威不会来自华丽的辞藻或精美的包装,而是来自:
• 可验证的数据结构
• 透明的思维路径
• 明确的决策指向
那些能够用AI无法简单复制的形式(数据可视化、思维导图、bullet points)来传递价值的品牌,将在混乱中建立新的信任基准。
(完)
主笔补记:在撰写本文时,我刻意采用了更多的小标题、数据点和分段式表达——这本身就是对观点的一种实践。当AI可以轻松写出流畅长文时,结构化思考的呈现方式反而成为了人类思维的"指纹"。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