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中国已准备好迎接一个混乱的世界 美国没有

马克·伦纳德

2023 年 7 月/8 月发表于2023 年 6 月 20 日

 


今年3月,中国国家主席主席结束对莫斯科的访问,俄罗斯总统普京站在克里姆林宫门口向好友告别。主席对俄罗斯外长说:“现在,正在发生一百年来未曾见过的变化,而我们是共同推动这些变化的人。” 普京微笑着回答:“我同意。”

语气很随意,但这绝非即兴交流:“百年未有之变”自2017年12月提出以来,已成为主席最喜欢的口号之一。虽然它看起来很笼统,但它巧妙地概括了当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关于新兴的全球秩序——或者更确切地说,无序。随着中国实力的增强,西方政策制定者和分析人士试图确定中国想要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以及北京打算利用其实力建立什么样的全球秩序。但越来越明显的是,中国战略家并没有试图全面修改现有秩序或用其他东西取代它,而是着手充分利用世界的现状——或者很快将成为的世界。

虽然大多数西方领导人和政策制定者试图维护现有的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或许更新关键特征并吸纳更多参与者,但中国战略家越来越将他们的目标定义为在一个没有秩序的世界中生存。从主席以下的中国领导层都认为,二战后建立的全球架构正在变得无关紧要,保护它的尝试是徒劳的。北京并没有寻求拯救这个体系,而是正在为它的失败做准备。

尽管中国和美国都认为冷战后秩序已经结束,但他们押注于截然不同的继任者。在华盛顿,人们认为大国竞争的回归需要对作为二战后秩序核心的联盟和机构进行改革,正是这些秩序帮助美国赢得了对苏联的冷战。这一更新后的全球秩序旨在将世界大部分地区纳入其中,而中国及其几个最重要的合作伙伴——包括伊朗、朝鲜和俄罗斯——则被孤立在外。

但北京相信华盛顿的努力将被证明是徒劳的。在中国战略家看来,其他国家寻求主权和认同与形成冷战式集团是不相容的,反而会导致一个更加分裂的多极世界,而中国可以在其中取代自己的大国地位。

最终,北京的理解很可能比华盛顿的更准确,也更符合世界上人口最多国家的愿望。如果美国的战略只不过是在对过去时代的对称性和稳定性的怀旧渴望的驱使下徒劳地寻求更新正在消失的秩序,那么它就不会奏效。相比之下,中国正在为迎接一个无序、不对称和分裂的世界做好准备——从很多方面来说,这个世界已经到来。

幸存者:北京

中美两国对俄罗斯入侵乌克兰的截然不同的反应,揭示了北京和华盛顿思维的分歧。华盛顿方面的主流观点是,俄罗斯的行为是对基于规则的秩序的挑战,必须加强这种秩序作为回应。北京方面的主流观点是,这场冲突表明世界正在进入一个混乱时期,各国需要采取措施来抵御这一时期。

中国的观点得到许多国家的认同,特别是在南方国家,西方声称维护基于规则的秩序缺乏可信度。不仅仅是许多政府在制定这些规则时没有发言权并因此认为它们是非法的。问题更深层次:这些国家还认为,西方有选择地应用其规范,并经常修改它们以适应自身利益,或者像美国2003年入侵伊拉克时所做的那样,干脆忽视它们。对于西方以外的许多人来说,基于规则的秩序的言论长期以来一直是西方权力的遮羞布。这些批评者认为,既然西方力量正在衰落,那么这一秩序应该被修改以赋予其他国家权力,这是很自然的。

主席所说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即将成为现实。这一观察是“主席思想”的指导原则之一,该思想已成为中国的官方意识形态。主席认为,这些变化是不可逆转的多极化趋势的一部分,随着东方崛起、西方衰落,技术和人口变化加速了这一趋势。主席的核心见解是,世界越来越被无序而非秩序所定义,在他看来,这种情况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另一个以全球不稳定和中国生存威胁为特征的时代。1839年中国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被西方列强击败后的几十年里,包括外交家李鸿章在内的中国思想家——有时被称为“中国的俾斯麦”——写下了“三千多年来未曾见过的巨大变化”。这些思想家关切地观察到外国对手的技术和地缘政治优势,这开启了中国现在认为的一个世纪的耻辱。如今,主席认为角色互换了。现在,西方发现自己站在了命运变革的错误一边,而中国则有机会成为一个强大而稳定的国家。

其他起源于十九世纪的思想也在当代中国经历了复兴,其中包括社会达尔文主义,它将查尔斯·达尔文的“适者生存”的概念应用于人类社会和国际关系。例如,2021年,与中国安全部有联系的政府支持机构国家安全整体观研究中心出版了《大国兴衰中的国家安全》》,经济学家张云成主编。该书是解释新国家安全法系列的一部分,书中声称国家就像一个必须进化或死亡的生物有机体,而中国面临的挑战是生存。这种思路已经扎根。一位中国学者告诉我,当今的地缘政治是脆弱而内向的超级大国之间的“生存斗争”——这与冷战时期超级大国的扩张性和变革性愿景相去甚远。主席采用了这一框架,中国政府的声明中充满了“斗争”的提法,这一概念不仅存在于共产主义言论中,也存在于社会达尔文主义著作中。

这种在危险世界中生存的理念需要制定主席所说的“国家安全整体方针”。传统的“军事安全”概念仅限于应对来自陆地、空中、海上和太空的威胁,与之相反,整体安全方法旨在应对所有挑战,无论是技术、文化还是生物挑战。在制裁、经济脱钩和网络威胁的时代,主席相信一切都可以武器化。因此,联盟或多边机构无法保证安全。因此,各国必须竭尽全力保护本国人民。为此,中国政府在 2021 年支持成立一个新的研究中心,专门研究这种整体方法,并责成其考虑中国安全战略的各个方面。

冲突的愿景

中国领导人将美国视为其生存的主要威胁,并提出了一个假设来解释对手的行为。北京认为,华盛顿正在通过加强与中国的竞争来应对国内两极分化和全球权力丧失。根据这种想法,美国领导人认为中国比美国更强大只是时间问题,这就是华盛顿试图让北京与整个民主世界对抗的原因。因此,中国知识分子谈论美国从接触和部分遏制转向“全面竞争”,涵盖政治、经济、安全、意识形态和全球影响力。

中国战略家目睹了美国试图利用乌克兰战争来巩固民主国家与独裁国家之间的分歧。华盛顿召集了七国集团和北约的合作伙伴邀请东亚盟国参加在马德里举行的北约会议,并建立了新的安全伙伴关系,包括澳大利亚、英国和美国之间的三边协议AUKUS,以及澳大利亚、英国和美国之间的四边安全对话(Quad)。印度、日本和美国。北京特别担心华盛顿在乌克兰问题上的参与将导致其在台湾问题上更加自信。一位学者表示,他担心华盛顿正在逐渐放弃其“一个中国”政策(根据该政策,美国同意将中华人民共和国视为台湾和大陆的唯一合法政府),转而采用一位中国对话者所称的新做法。“一个中国,一个台湾”。美国及其合作伙伴之间这种新型关系的制度化,或明或暗地旨在遏制北京,这在中国被视为美国构建联盟的新尝试,将大西洋和欧洲伙伴带入印度-太平洋地区。中国分析人士认为,这是美国错误地认为世界再次分裂的又一个例子。

只有朝鲜作为正式盟友,中国无法赢得同盟之战。相反,它寻求利用其相对孤立的优势,利用中等强国和新兴经济体之间不断增长的不结盟全球趋势。尽管西方政府对141个国家支持联合国谴责乌克兰战争的决议感到自豪,但包括国际关系教授和媒体评论员褚树龙在内的中国外交政策思想家认为,对俄罗斯实施制裁的国家数量越多越好。西方力量的体现。按照这一标准,他计算出西方集团仅包含 33 个国家,其中 167 个国家拒绝加入孤立俄罗斯的行列。其中许多国家对冷战有着不好的记忆,在这段时期,它们的主权受到相互竞争的超级大国的挤压。正如一位著名的中国外交政策战略家向我解释的那样,“美国并没有衰落,它只是擅长与西方国家对话。现在和冷战时期的最大区别在于,(当时)西方在中东、北非、东南亚和非洲动员发展中国家对抗(苏联)方面非常有效。”

为了利用美国在这些地区影响力减弱的机会,中国试图展示其对南半球国家的支持。与北京认为华盛顿欺凌国家选边站队不同,中国在向发展中国家伸出援手时优先考虑基础设施投资。它是通过国际倡议做到这一点的,其中一些倡议已经部分制定。其中包括“一带一路”倡议和“全球发展倡议”,这些倡议向其他国家的基础设施和发展投资了数十亿美元的国家和私营部门资金。其他则是新的,包括主席于 2022 年发起的旨在挑战美国主导地位的全球安全倡议。北京还致力于扩大上海合作组织,该组织是一个安全、国防、

还停留在过去吗?

中方坚信,美国关于新冷战爆发的假设是错误的。因此,它正在寻求超越冷战式的分歧。正如中国国家安全部智库高级官员王洪刚所言,世界正在从“全球经济和安全的中心-外围格局,转向多中心竞争、共同发展的时代”。手术。” 王和志同道合的学者并不否认中国也在试图成为自己的中心,但他们认为,由于世界正在摆脱西方霸权时期,新的中国中心的建立实际上会导致更多元化的思想而不是中国的世界秩序。许多中国思想家将这种信念与“多元现代性”的未来承诺联系起来。这种创造另一种现代性理论的尝试,与冷战后将自由民主和自由市场作为现代发展缩影的表述形成鲜明对比,是主席全球文明倡议的核心。这个备受瞩目的项目旨在表明,与美国和欧洲国家不同的是,美国和欧洲国家向其他国家讲授诸如在气候变化、LGBTQ权利等问题上,中国尊重其他国家的主权和文明。

几十年来,中国与世界的接触主要是经济方面的。今天,中国的外交远远超出了贸易和发展的范围。这种转变最引人注目和最具启发性的例子之一是中国在中东和北非日益增强的作用。该地区以前由美国主导,但随着华盛顿的退出,北京也介入了。今年三月,中国通过斡旋伊朗和沙特阿拉伯之间的休战,取得了重大外交成功。中国对该地区的参与曾经仅限于作为碳氢化合物消费者和经济伙伴的地位,但现在北京是一个忙于与主要参与者建立外交甚至军事关系的和平缔造者。一些中国学者将当今的中东视为“后美国世界的实验室”。换句话说,

西方许多人怀疑中国实现这一目标的能力,主要是因为北京一直在努力争取潜在的合作者。在东亚,韩国正在向美国靠拢;在东南亚,菲律宾正在与华盛顿发展更密切的关系,以保护自己免受北京的侵害;许多非洲国家出现了强烈的反华情绪,对北京殖民行为的抱怨甚嚣尘上。尽管包括沙特阿拉伯在内的一些国家希望加强与中国的关系,但他们的动机至少部分是希望美国与他们重新接触。但这些例子不应掩盖更广泛的趋势:北京正在变得更加积极,并且稳步更加雄心勃勃。

备胎和车身锁

中美之间的经济竞争也在加剧。许多中国思想家预测美国总统拜登当选2020年,美国与北京的关系将得到改善,但他们感到失望:拜登政府对中国的态度比他们预期的要激进得多。一位中国高级经济学家将拜登对中国科技行业的施压行动(包括对中国科技公司和芯片制造公司的制裁)与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对伊朗的行动进行了比较。许多中国评论人士认为,拜登希望冻结北京的技术发展以维护美国的优势,这与特朗普阻止德黑兰发展核武器的努力没有什么不同。北京已经形成共识,华盛顿的目标不是让中国按规则行事;而是让中国遵守规则。这是为了阻止中国的发展。

这是不正确的:华盛顿和欧盟都明确表示,他们无意将中国排除在全球经济之外。他们也不想让自己的经济与中国完全脱钩。相反,他们寻求确保自己的企业不与北京分享敏感技术,并减少电信、基础设施和原材料等关键领域对中国进口的依赖。因此,西方政府越来越多地谈论这些行业的“回流”和“朋友回流”生产,或者至少通过鼓励企业将生产基地设在孟加拉国、印度、马来西亚和泰国等国家来实现供应链多元化。

主席的回应是他所说的“双循环”。北京并没有将中国视为通过贸易和投资与世界相连的单一经济体,而是率先提出了二元经济的理念。经济的一半是由内需、资本和理念驱动的,是“内循环”,这使得中国在消费、技术和监管方面更加自力更生。另一半——“外循环”——是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有选择性的接触。与此同时,北京在减少对其他国家依赖的同时,也希望增强其他国家对中国的依赖,以便利用这些联系来增强自身实力并施加压力。这些想法有可能重塑全球经济。

中国颇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余永定用两个新概念解释了双循环的概念:“备胎”和“车身锁”。按照“备胎”概念,如果中国失去自然资源、零部件和关键技术,中国应该有现成的替代品。这一想法是对西方制裁日益增多的回应,北京对此表示担忧。中国政府目前正在努力通过对人工智能和半导体等关键技术进行巨额投资,以保护自己免受在发生冲突时切断其联系的任何企图。但北京也试图利用新的现实来减少全球经济对西方经济需求和美国领导的金融体系的依赖。在家里,中共正在推动从出口拉动型增长转向内需拉动型增长;在其他地方,中国正在推广人民币作为美元的替代品。因此,俄罗斯正在增加人民币储备,莫斯科在与中国进行贸易时不再使用美元。上海合作组织最近同意在成员国之间的贸易中使用本国货币,而不仅仅是美元。尽管这些进展有限,但中国领导人希望美国金融体系的武器化和大规模 上海合作组织最近同意在成员国之间的贸易中使用本国货币,而不仅仅是美元。尽管这些进展有限,但中国领导人希望美国金融体系的武器化和大规模 上海合作组织最近同意在成员国之间的贸易中使用本国货币,而不仅仅是美元。尽管这些进展有限,但中国领导人希望美国金融体系的武器化和大规模对俄罗斯的制裁将导致进一步的混乱,并增加其他国家对冲美元主导地位的意愿。

“身体锁”是摔跤的比喻。这意味着北京应该让西方企业依赖中国,从而使脱钩变得更加困难。这就是为什么它正在努力让尽可能多的国家遵守中国的制度、规范和标准。过去,西方曾努力让中国接受其规则。现在,中国决心让其他国家屈服于其规范,并投入巨资提高其在各种国际标准制定机构中的发言权。北京还利用其全球发展和“一带一路”倡议,向尽可能多的国家输出其补贴的国家资本主义模式和中国标准。尽管中国的目标曾经是融入全球市场,

因此,主席在自力更生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但正如许多中国知识分子指出的那样,中国对全球化态度的变化既受到国内经济挑战的推动,也受到中美紧张关系的推动。过去,中国庞大、年轻、廉价的劳动力是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现在,中国人口正在迅速老龄化,需要一种建立在刺激消费基础上的新经济模式。然而,正如经济学家乔治·马格努斯指出的那样,这样做需要提高工资并进行结构性改革,而这将打破中国微妙的社会权力平衡。例如,重振人口增长需要大幅升级该国欠发达的社会保障体系,而这又需要通过不受欢迎的增税来支付。促进创新需要削弱国家在经济中的作用,这与主席的本能背道而驰。这样的变化在目前的情况下是很难想象的。

世界分裂?

1945 年至 1989 年间,非殖民化以及西方列强和苏联集团之间的分裂定义了世界。帝国解体为数十个国家,通常是小规模战争的结果。但尽管非殖民化改变了版图,但更强大的力量是冷战时期的意识形态竞争。赢得独立后,大多数国家迅速与民主集团或共产主义集团结盟。即使是那些不想选边站队的国家,也以冷战为参照来定义自己的身份,形成了“不结盟运动”。

这两种趋势在今天都很明显,美国认为,随着政策制定者试图恢复成功对抗苏联的战略,这段历史正在重演。因此,它正在分裂世界并动员其盟友。北京不同意这种观点,它正在推行适合其赌注的政策,即世界正在进入一个自决和多方结盟将战胜意识形态冲突的时代。

北京的判断更有可能是准确的,因为当今时代与冷战时代有三个根本不同。首先,今天的意识形态要弱得多。1945 年后,美国和苏联都提出了乐观而令人信服的未来愿景,吸引了全世界的精英和工人。当代中国没有这样的信息,而美国传统的自由民主愿景已因伊拉克战争、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和唐纳德·特朗普总统任期而大为削弱。,所有这些都让美国显得不那么成功,不那么慷慨,也不那么可靠。此外,中国和美国并没有提供截然不同和对立的意识形态,而是在产业政策和贸易、技术和外交政策等问题上越来越相似。如果没有能够建立国际联盟的意识形态信息,冷战式的集团就无法形成。

其次,北京和华盛顿并不享有1945年后苏联和美国那样的全球主导地位。1950年,美国及其主要盟国(北约国家、澳大利亚和日本)和共产主义世界(苏联)欧盟、中国和东方集团)合计占全球 GDP 的 88%。但如今,这些国家集团的 GDP 合计仅占全球 GDP 的 57%。直到 20 世纪 60 年代,不结盟国家的国防开支还可以忽略不计(约占全球总额的 1%),但现在已达到 15%,并且增长迅速。

第三,当今世界极其相互依存。冷战初期,西方与铁幕后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很少。今天的情况截然不同。1970 年代和 1980 年代,美国和苏联之间的贸易额仍占两国贸易总额的 1% 左右,而如今,与中国的贸易额几乎占美国和欧盟贸易总额的 16 %。这种相互依存阻碍了冷战时期特征的稳定集团的形成。更有可能的是永久的紧张状态和效忠的转变。

中国领导人做出了大胆的战略赌注,为一个四分五裂的世界做好了准备。中共认为,世界正在走向后西方秩序,不是因为西方已经解体,而是因为西方的巩固疏远了许多其他国家。在这个变革的时刻,中国明确表示愿意允许其他国家展示实力,这可能会使北京成为比华盛顿更有吸引力的合作伙伴,因为它要求更加紧密的联盟。如果世界真的进入混乱阶段,中国可能最有可能实现繁荣。


 

话题:



0

推荐

高尔基

高尔基

238篇文章 28分钟前更新

笔名北方君子,张家口人,财新传媒副总裁,曾任职于汇丰银行、中信证券,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首届本科生校友导师。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