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溯源:工业研究的跨维探索缘起
在过去二十年里,我穿梭于全球工业版图,从德国斯图加特的精密机床车间,触摸机械加工精度的极限;在法国敦刻尔克的高铁车轮工厂,观察重型装备行业如何适配广袤田野;近几年,更是见证北京机器人产业的落地生根,声势浩荡,珠三角的"黑灯工厂"彻夜运转,新能源汽车在长三角产业带轰鸣下线,芯片制造基地里光刻机的精密运作,储能电站在西北荒漠崛起,合成生物实验室中试管里的生命密码改写。这些遍历,让我对"工业"二字的理解,从模糊的概念,逐渐沉淀为对产业脉络的真切感知。
当看到大学同学叶桐的《工业的逻辑:创新与演化》付梓出版,往昔同窗共读、创业并肩的片段纷至沓来,欣喜之余,更因书中跳出传统工业研究窠臼的洞察,产生强烈共鸣。
这共鸣,始于对工业本质探寻的执着,恰似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跳脱国别史、断代史框架,以文明形态为单位解码人类历史的宏大叙事。汤因比将人类历史拆解为26种文明(后精简为9种主要文明),从文明的起源、生长、衰落与解体维度,重构历史认知;叶桐则挣脱传统工业门类研究的藩篱,以经济学为底层框架,在生产资料与产业演进逻辑的更高维度审视工业,二者皆以"跨维解构"为笔,书写对复杂系统的深度理解。
二、解构:《工业的逻辑》的创新维度
(一)思维导图:思维可视化的研究范式
书中密密麻麻的思维导图,是叶桐独特工作习惯的具象化。这是我见过思维导图密度最高的著作之一,每一张导图,都是他梳理工业逻辑的思维脉络图。从工业的历史演化、不同生产要素(资本、劳动、技术、土地、数据等)的审视,到生态体系与应用实践的关联,思维导图将抽象的工业理论转化为可触摸的思维网络。这与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用文明形态的比较分析、阶段划分构建历史认知体系异曲同工,都是通过结构化工具,降低复杂系统的理解门槛,让读者能跟随作者的思维路径,遍历工业体系的枝蔓。
(二)经济学框架:跳出工业门类的升维
传统工业研究多聚焦单一产业的技术迭代、产能扩张,叶桐则立足经济学根基,从生产资料层面重构工业认知。他对专利、数据等生产资料的前沿研究,极具时代敏锐性。在专利研究中,探讨其从技术保护到创新收益回报的链路;在数据研究里,剖析其价值生成、权利界定与交易困境。这种基于生产资料的经济学分析,让工业研究摆脱"就技术谈技术,就产业谈产业"的局限,上升到生产要素配置、价值创造逻辑的宏观层面。
以专利为例,传统视角聚焦专利申请数量、技术突破,叶桐却追问:专利如何转化为创新收益?资本如何在专利的研发、运营中流动?这就像汤因比不满足于描述文明的兴衰事件,而深究文明兴衰背后的"挑战与应战"机制——文明如何回应环境、社会的挑战,决定其发展走向;叶桐则探究工业体系中,生产资料(专利、数据)如何回应创新需求、市场配置,驱动产业演进。
(三)定义范式:创新逻辑的自洽与延伸
叶桐在《工业的逻辑》中对创新范式的剖析,兼具历史纵深与前沿视野。从历史维度梳理工业演化脉络,解析不同阶段创新驱动因素;于前沿层面洞察技术迭代、市场变革对创新的重塑,全面覆盖科学、技术、资本、人才等生产要素在创新中的作用机制。
同时,引入"结构洞"概念,以网络社会学视角,揭示创新中信息流通、跨域协同的关键逻辑——不同领域因"结构洞"存在,易出现资源脱节、协同障碍,而突破此困境,需搭建知识基础设施、组建跨域团队、创新资助评估机制,让创新"火花"借适配中介组织迸发,这般分析将创新研究锚定在更本质的社会网络与要素互动层面,为理解创新规律提供独特路径 。
三、共鸣:学术传承与创业实践的交织
(一)学术脉络:清华工业基因的延续
叶桐在清华的学术轨迹,串联起独特的工业研究传承。师从卢达溶教授,承袭邢家鲤教授开创"工业生产概论"的理念——打通工业门类,理解产业关联与演进逻辑。邢家鲤教授在清华搭建跨学科工业课程,打破机械、电子、化工等学科壁垒,让学生领悟产业间的"隐性关联";叶桐在书中融入"结构洞"等理论,尝试解决产业协同、创新扩散的问题,正是这种学术传承的实践。若邢家鲤教授见证此书,当会欣慰于工业研究火种的延续,这火种,从课程创新的课堂,燃向学术著作的字里行间。
(二)创业实践:工业逻辑的躬身践行
我与叶桐的交集,不止于大学同窗,更在创业征程的并肩。过去十年间,我们共同推动财新数据业务的发展。其中创业的初心,正是源于对金融数据工具迭代方向的清醒认知:这类产品的核心服务对象本就是个人从业者,但过去十年,行业的技术演进却明显偏离了这一核心——资源持续向服务金融机构的后台系统倾斜,精力多用于强化后台的规模化处理能力,而面向个人从业者的工具,不仅与AI、大数据等先进技术严重脱节,甚至连互联网的基础应用体验都未能跟上,陷入了长期缺乏升级的停滞状态。
我们要做的,不是改变服务对象,而是对"服务个人从业者"这一本质的回归与升级。叶桐在创业中统筹数据产品研发,从重构数据交互逻辑(让工具更贴合个人工作习惯),到深度融合AI算法与大数据技术(用先进技术激活数据价值),每一步都直指"个人工具技术滞后"的痛点。这不是对原有赛道的颠覆,而是用工业逻辑中"生产工具迭代"的思路,为个人从业者的核心需求匹配更适配的技术解决方案——就像叶桐在书中探讨的"技术作为生产要素的精准投放",我们的实践正是让技术真正扎根于个人服务场景,完成对滞后工具的系统性升级,让本就该服务于个人的产品,重新跟上技术演进的步伐。
再看金融数据服务向个人端的延伸,同样契合这一拓展逻辑。金融数据作为生产资料,其服务个人的属性从未改变,只是过去十年被后台系统的技术迭代所遮蔽。我们推动的升级,本质是让生产资料(金融数据)与生产工具(个人端产品)的匹配重回正轨:通过技术升级,让个人从业者能直接调用多源金融数据(市场行情、企业财报、互联网信息等),借助AI算法获得个性化解析,同时享受更流畅的交互体验。这一过程中,金融数据的价值释放场景从"后台支撑"回归"个人决策",生产工具的技术含量随升级显著提升,完美印证了叶桐书中"生产要素与工具协同演进"的工业逻辑——当工具与服务对象的本质需求重新对齐,技术才能真正转化为个体效率提升的动力。
四、延伸:工业化边界的再思考——基于叶桐定义的拓展
叶桐对工业的定义体系,为理解产业演进筑牢基础框架,而数字经济与社会化大生产的浪潮,持续拓展"工业化"的外延。
笔者在产业实践中逐步越加相信,"工业化"本质可理解为"以社会化大生产组织形态提升效率、降低边际成本的经济活动模式",其核心在于生产资料的协同配置、分工网络的规模化构建,以及边际成本的有效控制。这一理解,可视为对叶桐定义的补充观察,与他的理论体系并行不悖,共同诠释工业边界的动态性。
笔者以餐饮产业为例,在数字经济浪潮下,餐饮行业呈现出独特的社会化大生产形态。以预制菜工厂、中央厨房为上游,中游是碎片化分布的餐饮店,再借美团京东等互联网系统进行组织,下游依托社会化、规模化的外卖员配送体系,客观上构成了餐饮行业的社会化大生产格局,实现规模化运转。
这一客观现状,也使得产业链滋生的社会问题,与历史上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存在相似性 。建立这样的理解,才能更加有的放矢的解决问题。
这并非否定叶桐对工业的定义,而是在其"广义工业"逻辑下,展现工业组织模式向传统服务业渗透的可能——当某一经济活动通过社会化大生产实现效率提升、成本优化,无论其原属行业,都可纳入工业化观察范畴,体现叶桐定义体系的包容性与延展性。
五、结语:以学术真诚回应工业时代命题
当下,中国工业正站在"制造大国"向"智造强国"跃迁的关键节点,叶桐的《工业的逻辑》恰逢其时。它以经济学为底层架构,跳出传统工业研究的门类桎梏,在生产资料配置、产业协同演进维度重塑工业认知,填补跨学科工业研究的空白;通过定义分层与实践呼应,为观察工业边界拓展提供理论锚点;更以学术传承与创业实践的交织,展现理论研究与产业落地的双向赋能。
这让我想起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对文明研究的期许——"希望通过对文明形态的比较,找到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叶桐则以《工业的逻辑》尝试探寻工业演进的底层逻辑,为理解中国工业转型、全球产业变革提供新的认知工具。在数字技术重塑生产组织、社会化大生产边界持续拓展的今天,愿更多研究者、实践者接过这一接力棒,以叶桐的理论框架为起点,在学术研究中深挖工业逻辑的时代内涵,在产业实践中验证、拓展工业边界,让中国工业的演进,既有理论指引的深度,又有实践探索的温度,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工业文明"新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