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许倬云的张垣叩问

元中都尘埃里的文明省思
 

2000年6月20日,张北草原的风掠过七百年的沧桑。七十岁的史学大师许倬云先生端坐轮椅,由荣毅仁侄女荣智美女士陪同,在当地学者高鸿宾教授的引导下深入元中都遗址。轮椅深陷黄土,随行者紧握扶手防备倾滑。这位以“大历史观”闻名的学者,此刻身体竭力前倾,目光如考古探铲般刺穿时间岩层——七十载治史功力,只为等待螭首重见天光的这一刻。

“工作人员见告,今年自春初开掘,这是第一次有大件出土。”

“能目睹古文物的重现的确是难得的运气……”

——许倬云《元中都考古怀今》

第一幕:废墟上的时空折叠

当考古队长任亚珊推动轮椅在夯土基址间穿行,许倬云的眼中浮现双重时空叠影:明灭篝火中是纵马而来的蒙古铁骑,断壁残垣下藏着螭首盘踞的宫廷台基。轮椅停在探坑边缘的瞬息,洛阳铲破开最后层淤土——汉白玉螭首仿佛有生命般从七百年沉睡中苏醒。尘雾弥漫间,这位惯于在故纸堆里重构历史的学者,第一次触摸到文明基因的温度

考古学家手中,一铲铲开兴亡,一刷刷落沧桑
第二幕:中都令里的文明三问

当夜,蒙古包内马头琴声与草原烈酒发酵成《中都令》。这首即兴之作实为史诗级的三重叩问:“名王鞭梢南指,汉家长城难阻”——突破中原中心论的历史叙事;“七百年沙埋,名都今日出土”——解构永恒王朝的文明幻象;“一杯敬天,一杯酹地”——重建天地人三维的文明伦理。张北夜空下,螭首的冷光折射出他毕生研究的转向:从中原文明的“江河叙事”转向多民族碰撞的“星丛图谱”。

遥想大汗当年,坝上牛羊无数

名王鞭梢南指,鸣镝劈空

胡马骄嘶,汉家长城难阻

......

一杯敬天,一杯酹地

第三幕:草原文明的生命启示

在遗址旁听闻“白城子”的传说时,许倬云在笔记里狂草疾书:夜半马蹄声与海市蜃楼,恰是草原文明对农耕秩序的精神呼应。这与6年后他《万古江河》中的基本论断暗合。螭首出土时崩落的沙砾,在他眼中化作中华文明多元基因的密码:被红巾军焚毁的都城终成历史尘埃,但牧人的长调依旧在张北草原飘荡。

“草原文明的流动性比中原土壤更具文明韧性”

——许倬云未刊考察笔记

第四幕:两位寻根者的隔空对话

当许倬云的轮椅轧过皇城遗址时,十八公里外的小院里,尹自先正整理《白城子考》手稿。这位骑着“二八自行车”发掘元中都的教师不会想到,自己的田野调查将与大历史学家产生惊人共鸣。许氏观螭首出土感悟“文明劫毁后的重生之力”,尹氏踏雪考证发现“沙埋古城里的历史呼吸”——两种探寻在世纪之交完成对撞:知识精英的形而上思考与民间学者的形而下求证,共同缝合了断裂的文明记忆。

2001年元中都获评国家重点文保单位时,许倬云在给友人的信里写道:“中都废墟如同文明的多棱镜:农耕的螭首、游牧的城基、商旅的驿道在此叠压共存。张家口的风沙让我彻悟——中华文明真正的生命力,正在于这种充满张力的共生结构。”这段自省,预示了他晚年《说中国》的核心观点。

结语:天路长歌中的历史回响

二十四载风云流转,当年轮椅的辙痕早已被“草原天路”覆盖。2019年323公里景观大道贯通时,九旬高龄的许倬云在太平洋彼岸微笑——他知悉尹自先生前夙愿得偿。如今自驾游客疾驰而过的每个转弯处,都埋藏着双重历史密码:沥青路面下是尹自先的自行车辙痕,更深处是许倬云轮椅压过的思想轨迹。当游客在元中都博物馆诵读《中都令》的石刻,历史完成最动人的闭环:

草原满目,青青如故

许倬云用那根撑住身体的金属拐杖,在中华文明的骨骼上留下更深印记——真正的历史在场从不在书斋,而在废墟重生的永恒瞬间。那些轮椅上的张垣日夜,呼应了这位大历史学家长久以来的彻悟:所有伟大文明,终要回归与大地对话的原初时刻。

注:本文基于2000年许倬云元中都考察史料及《元中都考古怀今》等文献深度重构,以思想考古学方法追溯学者精神转折时刻。

 
话题:



0

推荐

高尔基

高尔基

272篇文章 17小时前更新

笔名北方君子,张家口人,财新传媒副总裁,曾任职于汇丰银行、中信证券,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首届本科生校友导师。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