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这部电影拍得好,不仅仅是指电影本身好,更主要是“拍电影”的行为非常好,具有多重意义,很典型,很有代表性。
第一,官商勾结
在过去的反腐题材作品中,从《苍天在上》到《人民的名义》,再到《狂飙》,再如今的《坚如磐石》,可以看到对于官商勾结的描写一步一步更加大胆。
官商勾结的关系,传统描写方式往往以不对等和不均衡的关系为主,官为主,商都是白手套。然而,事实上存在着官员利用商人,而商人也反过来利用官员的双重制约关系。这部剧展现了这一点,这是独特和大胆的地方。
不法商人是有“围猎官员”的现象的,财新做过不少相关报道。这种现象,充分反映了两者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
这种关系的真实性还在于其复杂性,两者既相互依存,又存在着对方可能出危险而自己能逃脱的侥幸心态,因此双方都会有一种心态,即对方先悄无声息地灭亡以换取自己的洗白,这种心态非常真实而残酷。
更残酷的是,一段时间以来,这种官商勾结关系本身成为有些地方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主线之一,因此整治吏治如果和经济发展变成逆运算,总需要掂量一下,反腐往往变得非常棘手。不过这种情况在逻辑和伦理上并不行得通,而且也会走到死胡同,整治的时机总归会到来。
第二是对不法商人的描写
观众会自然而然地把《坚如磐石》和《狂飙》去比较,不过电影与电视剧毕竟不同,《坚如磐石》对不法商人的描写会更浓缩,这更能凸显问题的严重性。当然,由于篇幅的限制,观众也不得不需要更多的想象空间。
具有现实意义的不仅仅是描绘商人形象,更重要的是描绘商人形象的过程。
副市长夫人的“市农工商”四个字在剧中成为重要时刻,是因为极为直白地表达了官商勾结关系中腐败官员对不法商人的看法。这种看法,其实也会影响文艺作品里对不法商人形象描写的过程。
在传统意义上的官商勾结描写中,官员形象往往是克制、阴险的,往往还要披上一层伪君子的面纱;而在商人的描写上,往往更加直白,突出其丑恶和反派角色的形象。
这种描写可能显得有些单薄,略显不足,但观影体验仍然足够令人激动和刺激。
本剧当然也不例外。几个经典场景包括用威胁官员火锅里捡手机、用其表哥的残障开玩笑等环节。本剧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是更old school的。不过从摄像技巧和镜头语言的使用上,非常细腻,描写的更加生动;但无论如何,这个描写是单侧极致的。
第三是男主人公寻找自我的过程
男主人公从自告奋勇决定牵头侦破这个案件的那一刻起,他已经踏上了一个寻找自我身份的不归路。
从上帝视角来看,他置身于几个核心矛盾之中。他迫切渴望被父亲认可,希望同事和领导认为他是合格的警察,同时他还面临着与助手之间的爱情纠葛。当然,这些矛盾中最核心的是第一个,因为它决定了后面两个矛盾的存在。
然而,他的身份本身也是矛盾的。一方面,他是一个警察,需要履行职责,维护正义;另一方面,他也是官员的儿子,他的家庭背景和身份让他陷入了道德和情感的纠结。
整个剧情都围绕着男主人公如何在这个矛盾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展开。他在调查过程中不断面对道德选择和压力,他必须决定自己的立场和底线。这个过程是艰难而痛苦的,但也是必要的。
但电影把男主人公寻找自我的过程当作故事主线,并不是因为电影定位成一部成长剧,而是这个寻找自我的过程本身充满了吊诡,是更宏观的力量在拆解官商勾结关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上峰会更加直白地告诉男主人公,他在整局棋盘里的定位是“卒”。这不是勉励,更不是提点,这是最为残忍的直白。
知道你有困惑,预判你有纠结,但恰好利用你这样的困惑和纠结,一步步把局势推到一个火锅整体冒泡的状态。
他的前女友看明白了,因为她恰恰没有身份;但恰恰因为她看明白了,她才会被处理成烈士。她的牺牲,是情节展开的一个导火索,男主人公身不由己。
所以说,这部电影的拍摄行为本身更有意思。观众都知道,这里或那里,一定删减过。这没关系,即使是删减过后的版本,拍摄手法和叙事逻辑上,仍然对每一个角色,都是足够残忍的,残忍到观众觉得刺激的程度。
那么过往官商勾结的关系,是如何长期形成的呢?当然这已经有非常丰富的著述来分析;但从电影里我们能看到的是,社会达尔文主义,是官商勾结的关系得以形成闭环,并且在利益上发散的重要原因。强者恒强,赢者通吃,市场没有反垄断的秩序,权力和资本相互推动不断扩大其市场把控能力,在一段时间里,市场被这种不良关系滚大了,大多数人也有所分利,这样的关系就被姑且了。而当这种雪球再也滚不大市场呢?市场扩不动了,游戏变成零和了,这时局面就会变化。从剧中老百姓的反应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人们对这种社会达尔文状态就会感到深恶痛绝。这时,官商勾结现象的任何存在性都会消解。当一件不道德的事情再也找不到任何借口时,它自然也就没有继续存在的合理意义了。
因此,电影告诉我们,到底坚如磐石的是谁是什么呢?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来解读,可能才是最有趣的吧。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