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惊闻前任总理李克强先生逝世,心中不免一空。思绪不禁回到了29年前的1994年,那一年,克强总理还是我们这群孩子中的"孩子王"。
当年,我参加了"百对手拉手好朋友相会在北京"活动,这是希望工程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在5月31日的下午,我们在时任团中央第一书记李克强老师和《中国少年报》的"知心姐姐"卢勤老师的带领下,走进中南海,接受了江泽民主席和李鹏总理的接见。
穿过瀛台大桥,来到红墙绿瓦的院落,江泽民主席和李鹏总理亲切接见了我们。宽敞的院子里,200多个兴奋的少年们嘈杂得沸反盈天。是的,谁能不激动呢?
然而,我渐渐被挤到了孩子们的外围。我沿着外围的连廊走来走去,东瞧西望,寻找人群的空隙。不巧的是,我没踩稳一个台阶,就被一只大手牢牢地扶住了。
我扭头一看,正是领着我们进来的那位面容清瘦、文质彬彬的青年,李克强老师。
李老师笑眯眯地看着我,逗我说道:"挤不进去就得加油啊。"
我心头一暖,稍微有些羞涩地答非所问:"李老师好,我叫高尔基。"
他哈哈大笑着指着我说,"这个名字好,很好记。"
带着被国家领导人接见的荣誉回到学校后,我一直默默关注着李克强老师的名字。后来才知道,他是北京大学厉以宁老师的学生,拥有经济学博士学位。在1991年8月,厉以宁先生还将李克强、李源潮和孟晓苏三位在职博士生的论文整理成一本书,名为《走向繁荣的战略选择》。
原来经济学正是当时国家所需,这对我后来选择学习金融学产生了很大影响。
我以为我们再也不会有交集,但命运的轮回总是奇妙的。20年后,我从投资银行下海,加入财新集团,参与了财新智库和财新数据的业务板块建设。我们团队共同创造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新产品——财新BBD新经济指数。
这是人类首次利用大数据模型创建的新经济宏观指数,是财新智库、数联铭品和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合作研发的新工具。
本来意图是为财新中国PMI提供补充,更好地反映中国宏观经济结构调整的历史大趋势。但正好与时任总理李克强关于创新经济和创业经济的想法相呼应。
2016年4月15日,总理考察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时,对"财新智库的新经济指数"给予了高度赞扬。林毅夫老师将总理的表扬传达给团队,这让大家备受鼓舞。看起来这个方向的选择是正确的,通过科技手段研究经济的新动态和新动能,得到了总理的认可。
好消息接踵而至。不到两周后,总理在考察成都菁蓉创客小镇时,谈到了大数据在经济研究中的运用,并再次提及了新经济指数,当场指示相关部门将该指数作为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
因此,我们沿着这个方向继续努力工作。作为一个平凡的人,我没想到还有机会再次见到总理。2019年,领导提携之下,我参加了博鳌亚洲论坛并主持了关于海南自贸港建设的课题讨论。在主论坛开幕式上,我再次见到了总理。虽然经常在新闻联播上看到他,他的样子我并不陌生,但毋庸置疑,和1994年在中南海瀛台见到的他已经大不一样了。岁月的痕迹爬上他的脸颊,眼镜在他脸上的比重也可观地增加了。
我远远地看着他,仔细理解他所说的每一个词句。
那天,他鼓励大家说:"发展的道路总是不平坦的。不管前面的路多么蜿蜒曲折,只要我们坚定信心、携手合作、奋勇向前,就一定能战胜各种风险挑战,共同创造亚洲和世界更加美好的明天。"
后来,疫情爆发了,他提出了"地摊经济"的观点,引起了广泛的反响。
再后来,我听到他在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自己担任总理的最后一年,他说要担好最后一班岗。非常坦荡,非常清澈。
他每次讲话都是如此,没有太多雕琢,非常直率,非常朴实。就还像他读研究生进行调研时说话的样子,还像在团中央当"孩子王"时说话的样子。老百姓能听得懂,孩子也能听得懂。
多么希望,时间的标尺停留在1994年的那个夏天,北京湿热的初夏,瀛台上蝉鸣不止。
他和我们一起戴着红领巾,他跟在我们后面奔跑不止,他笑容满面地看着我们吵吵闹闹。我们简单地感觉到,他是我们中的一员,他默默地完成着他的工作,有时甚至感受不到他的存在。
那个夏天,我们两百多个孩子对未来充满了憧憬,他也一定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吧。我猜,我们憧憬的一定都是关于中国的未来。
后来,那两百多个孩子都已经年过不惑,不再是孩子。
后来,他离开了我们……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