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保代才能真正复兴投行
昨日闻讯国务院一口气取消67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其中原属中国证监会认定的保荐代表人资格审核资格被取消,也就是,多年来被业界神化了的“保代”制度,取消了。
证券业协会组织第一次保荐代表人考试源自2004年3月20日,时至今日,已经有10年的历史。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统计,全国目前注册保荐代表人数量共有5160人。
曾经有人管这5000多人,叫做捧着“金饭碗”的“金领人士”,昨天也有人在问,这批“金领人士”没了“金饭碗”,以后怎么办?
作为从来没有动过考“保代”念头的前投行人士,我不认为这次取消“保代”制度,会对投行业务有什么不利影响,特别地,不会对真正的“金领”产生不利影响,唯一会变的是投行的从业逻辑,而这个变化是否能够促成投行行业的华丽转身,则值得让人拭目以待。
“保代”是在“投行从业资格”之上的又一个基于考试选拔的从业资格,也就是说,投行人在取得从业资格之后,达到基本的从业年限,经过考试选拔,就能够成为保荐代表人,比同袍再多一些签字的权利。
于是,在我从国外投行回到国内投行的几年里,我看到一种很有意思的现象,很多年轻人在毕业进入投行后,达到基本从业年限,便集中精力考试,获得保代资格;而很多资深投行家,因为经验丰富,项目积累强劲,没有时间也没有激励考保代。
因为是通过考试而非成功经验作为门槛,因为获得的资质是一个通道资质,事实上无形中,投行人士的选拔,被过多地关注到考试能力上;而投行的产业定位,被过多地赋予了通道资源的色彩。
诚然,在IPO大潮风起云涌的时代,通道资源本就是宝贵而有竞争力的资源,不少投行对此甘之如饴,乐见其成,甚至给保代备考人士便利,提供备考假期,甚至内部考核团队,也以通过保代考试的人数和比例作为标准。
但在我看来,这是一种买椟还珠的产业逻辑。只是因为沙滩被潮水覆盖了,所以大家都欢快地裸泳罢了;只是大潮退去的时候,谁在裸泳,就一清二楚。
这一次改革,保留了从业资格考试,但是放低了保代的门槛,一方面是为IPO注册制做准备,但另一方面,在降低了投行通道资源市场价值的同时,正是一个好时机,能够让投行更多的精力放在夯实内功,拓展创新上。
因为工作机会的关系,我曾经在香港、伦敦和纽约有过长度不同的工作经历,对比我在这些机构工作和经验,和我在国内投行的感受,我们国内的投行下一步在以下领域还有广阔天地可为:
1) 同实业更加紧密的联系。
欧美很多成熟的投资银行,因为并购活动的活跃程度甚至高于IPO以及其他融资行为,他们的高职级投行家,都有着丰富的实业经验。
我在国内做的是跨境并购顾问业务,这是通道资源相对不那么绝对的业务,因为很多时候要追求先于客户了解客户企业的战略需求,我们不得不对客户企业所在的产业、国内外龙头企业作全方位的了解,我们需要明白相关产业的前世今生,才能和客户就一个标的是否收购进行讨论,我们被迫地,要同实业紧密接触。
以后客户肯定会更加倾向于一站式服务的投行家,即能够从战略上提供顾问,从资本运作上提供支持的投行家,投行人同实业的结合会越来越紧密。
2) 更加追求产品创新。
在项目实际操作中,投行实际上起到的是连接买卖双方,连接资金供需双方的作用,为了更好地促进契合,投行不断地进行产品创新,以最大化地发现双方利益的契合点。
实际上在我观察看来,过去几年中国投行的创新性不断加强,很多创新产品层出不穷,这和放松监管不无关系,但同时也体现出中国投行人的素质,中国投行业集中的一样是具有创新性的精英人士。
特别是在通道资源进入下降趋势的现在,创新将成为在投行业务中脱颖而出的最主要标准。
3) 项目争取更加进取,客户导向得到加强。
很明显地,人才的选拔不是通过考试,而是更加拿项目说话,投行的内部竞争会更加直接明了,投行人会更加积极进取地寻找项目机会,甚至研究客户、研究市场,创造项目机会。
另一方面,没有了通道资源的绝对话语权,客户的需求成为更加优先考虑的主旨,投行业务回归本源,有利于投行之间的创造性竞争。
最近几年,迎合欧美市场金融危机背景下对投行业务的反思,中国舆论对投行业务的反思也比比可见。实际上,中国投行的发展历史毕竟更短,因此中国投行业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甚至于在国民经济中的定位,同欧美投行都有所区别。
但毋庸置疑,保代制度的取消,将大大有助于中国投行业回归本源,有助于中国投行人集中精力,有助于中国投行良性竞争。
过去几十年中国的企业家经历了快速而高效的成长历程,不少具有国际化影响力的企业家脱颖而出,这是让整个中国喜大普奔的好事情,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有历史意义的注脚之一。而在整个历史进程中,我们汇聚精英的投行人,不应当只是奔向金融街的快递员,不应当只是计算收益的数钱手,不应当只是门口握着钱袋的野蛮人,我们应当是企业家身后隐身的智库,保持微笑,颇有深意。
为了这个角色,我们都要努力。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