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我和我的提浆月饼娃娃

一口甜,一份情,一段无法割舍的中秋记忆

我跟这提浆月饼娃娃的缘分,那得从刚记事的时候说起。每到中秋,家里的月饼还没摆上桌,我准得先抱着一对胖嘟嘟的娃娃啃起来。那是我牙牙学语、乳牙刚冒尖儿的年纪,牙床子又痒又胀,别提多难受了。

可一啃上这提浆娃娃,嘿,就舒坦了!那月饼皮儿,不像有些月饼那么硬邦邦硌牙,也不像酥皮儿那样掉一地渣。它是用白糖加水熬成的糖浆和面"提"出来的,质地虽然比一般月饼要坚硬,甚至得用刀才能切开,但带着股子清甜,又有嚼劲。我抱着娃娃的脑袋,先啃掉它圆乎乎的脸蛋,再咂摸咂摸那印着简单花纹的身子,牙床子舒服了,心里也甜丝丝的。

 

 

父母看我这么待见,打那以后,每年八月十五,别的月饼可以少买,但这提浆娃娃是雷打不动的。一买就是一对,红的纸儿包着,像送亲的小喜童,摆在盘子里,喜庆又讨喜。那时候,我们小孩子过节最高兴的事,除了吃月饼,就是互相攀比谁的"娃娃"更漂亮。有的是笑眉笑眼的寿星老头,有的是慈眉善目的寿星老太太,他们身上最多也就印着些简单的祥云花纹,色泽上略有差异,但在我们眼里,个个都是宝贝。这种小小的比拼,为中秋节增添了不少乐趣,也藏着父母对我健康成长的满满祝福。

味觉乡愁

直到上了大学,第一次离开家,跟来自张家口各地的同学们聊起月饼,我才第一次听到了不同的声音。有人就撇嘴了:"嗨,那提浆的月饼娃娃啊?没什么馅儿,硬邦邦的,不好吃。"他们追捧的是广式的莲蓉蛋黄,苏式的鲜肉,讲究的是个花样和馅料。我听了也不争辩,心里自有一杆秤。他们哪知道,这提浆娃娃在我这儿,早就不是简单的吃食了。它是中秋的符号,是童年的记忆,是牙床子上那一点点痒和甜交织的成长印记。我爱啃的,不只是月饼,更是那份踏实的、属于家乡的味道。

今年中秋,我惊喜地发现,这提浆娃娃竟也"洋气"起来了。不再仅仅是红纸一包,有的穿上了印着长城图案的精美礼盒,有的还做成了小巧玲珑的单个装,方便携带。一问才知,现在不仅张家口本地人认它,不少外地游客也来寻它,甚至还有了电商店铺,能卖到全国各地去。看着这"土生土长"的提浆娃娃一步步走出张家口,我打心眼儿里高兴。这说明咱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只要肯琢磨,一样能跟上时代,走向更大的舞台。这算不算也是一种"走向世界"的第一步呢?我看行!

"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 —— 苏东坡《食猪肉诗》

文人与美食

说到这儿,我倒想起个雅事儿。大文豪苏东坡,那可是个地地道道的"吃货",尤其钟情面食。他在《食猪肉诗》里写的"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把炖肉的精髓写得淋漓尽致。他被贬到黄州时,生活清苦,却发明了酥脆香甜的"东坡饼";在惠州,他不仅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还爱吃当地的汤面,把简单的食材也能吃出百般滋味。到了晚年被贬海南,他甚至自己动手做"玉糁羹",就是用山药和大米熬的粥,还写诗称赞它"香似龙涎仍酽白,味如牛乳更全清",可见其对美食的热爱早已融入生活的点滴。苏老先生若能尝到咱这提浆娃娃,说不定也会写首小诗来赞美一番呢!

其实,像苏东坡这样被美食"耽误"的大文豪还真不少。唐代的"诗仙"李白,虽说爱喝酒,但也离不开面食。他有诗写道"炊金馔玉待鸣钟",这"炊金"指的就是蒸得金黄的面食,可见他对美食的讲究。还有南宋的爱国诗人陆游,也是个隐藏的"美食家"。他在诗里写过"天上苏陀供,悬知未易同",这"苏陀"指的就是一种酥油做的面食,能让他念念不忘,可见味道有多好。

 

传承与演变

咱再说说这提浆娃娃的来历,那也有些年头了。虽然没能找到它的直接发明者,但它的诞生,离不开张家口这片土地的滋养。张家口坝上地区盛产胡麻油,以胡麻油为主要原料制作的麻油月饼是当地的特色食品。月饼娃娃作为提浆月饼的一种,其制作很可能就根植于这一深厚的地方传统。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里就记载了多种用油脂制作面点的方法,可见这种传统由来已久。

同时,历史上著名的"走西口"移民潮,促进了晋、冀、陕与内蒙古等地的文化融合,这也体现在糕点技艺的交流上。晋北的神池县、内蒙古的隆庄等地都有各具特色的胡麻油月饼。就像《东京梦华录》里描绘的北宋都城汴京的繁华市集,各地美食云集,技艺交融。月饼娃娃的造型和技艺,可能就是在这种广泛的区域文化交流中逐渐形成并凸显地方特色的。

这种在节令食品上追求造型美观和寓意吉祥的传统,在张家口蔚县等地也有体现。当地有中秋"照月"的习俗,人们会制作大而圆的"照月饼",并在上面书写或装饰"月"字,同时会将西瓜雕刻成各种精美的图案用于祭月。而月饼娃娃的造型,很可能也是通过类似的传统木质模具制作而成,与这些民俗文化一脉相承。

"天上苏陀供,悬知未易同" —— 陆游

尾声:味觉记忆

如今,市面上的月饼花样越来越多,可我心里的那个位置,永远留给了这对朴实无华的提浆娃娃。它不像有些月饼那样张扬,却有着最扎实的口感和最醇厚的甜。就像林语堂在《苏东坡传》里写的,苏东坡无论被贬到哪里,都能从当地的食材中找到乐趣,创造出美食。这份对生活的热爱,也融入了我们对家乡味道的眷恋。这提浆娃娃,啃下去的是甜,品出来的,是家的味道,是根的情谊。

—— 完 ——


 

 
话题:



0

推荐

高尔基

高尔基

286篇文章 4天前更新

笔名北方君子,张家口人,财新传媒副总裁,曾任职于汇丰银行、中信证券,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首届本科生校友导师。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