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铁马外交:中亚铁轨上的地缘政治

近期,美国与哈萨克斯坦达成了一项价值42亿美元的机车协议。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及其商务部长霍华德·卢特尼克盛赞此举为美国工业实力与“美国优先”贸易政策的胜利。然而,这远非一笔单纯的商业交易。在中亚这片对全球互联互通和大国竞争日益关键的地区,一场地缘政治大戏正徐徐展开,而此项协议正是其中精心策划的一幕。从政治经济学家的视角看,这笔交易与同期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和平宣言一道,揭示了多方外交的复杂舞蹈、美国外交政策轮廓的演变,以及俄中两国影响力(尤其是在铁路技术这一关键领域)的动态变迁。

此协议的核心,是哈萨克斯坦对其多元外交政策精明而执着追求的明证。数十年来,阿斯塔纳在其强大邻邦——北方的俄罗斯与东方的中国——所形成的地缘政治潮流中巧妙穿行,同时与西方建立了稳固的联系。身为资深外交家的总统卡西姆-若马尔特·托卡耶夫,精湛地继承了这一传统。他深知,在一个多极化的世界里,真正的主权不在于站队结盟,而在于多元发展。他强调交通与物流是哈萨克斯坦实现“连接欧亚桥梁”雄心的核心,这不仅是经济辞令,更是旨在提升国家地缘政治筹码与经济韧性的战略要务。

这批机车——300套来自宾夕法尼亚州西屋制动公司(Wabtec)的“演进系列”套件——计划用于加强跨里海“中间走廊”的运力。这条贸易路线穿越中亚、里海、南高加索和土耳其,为历史上需途经俄罗斯和伊朗的传统运输走廊提供了关键的替代方案。自2022年以来,地缘政治动荡与供应链多元化的迫切需求,极大地提升了“中间走廊”的紧迫性与战略重要性。哈萨克斯坦凭借其广袤的领土和战略位置,正大力投资于铁路基础设施的现代化,计划到2029年修复11000公里轨道,新建5000公里线路,并大规模采购机车。此项交易与阿斯塔纳将本国铁路网打造为区域及全球互联互通坚实框架的长期愿景无缝契合。

特朗普总统的亲自介入——与托卡耶夫总统一通“精彩的通话”——凸显了此项交易的政治分量。他在其社交平台“真实社交”(Truth Social)上发表的庆祝言论,将这42亿美元的协议框定为“史上最大的铁路设备采购”,是“美国优先”贸易政策的成功验证,这与其国内基本盘产生深刻共鸣。对特朗普而言,这笔交易是一次实实在在的胜利,为“德克萨斯州和宾夕法尼亚州提供了数千个就业岗位”,并展示了美国的创新能力。这堪称交易型外交的典范,即利用经济杠杆——包括征收关税,如哈萨克斯坦在八月就承受了美国25%的关税税率——来换取让步和开放市场。托卡耶夫在七月的务实回应,向特朗普保证哈萨克斯坦已准备好进行“建设性对话”以寻求“贸易问题的平衡解决方案”,为双方的和解铺平了道路,也彰显了阿斯塔纳的外交敏锐性。

至关重要的是,2025年8月由美国斡旋达成的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和平宣言,揭示了这笔交易更宏大的地缘政治背景。该协议促使两国承诺重开交通连接,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条穿越亚美尼亚休尼克省的42公里通道(被称为赞格祖尔走廊或“特朗普国际和平与繁荣之路”——TRIPP)。这正是“中间走廊”所“缺失的一环”。通过降低政治风险并在亚美尼亚管辖下明确过境规则,TRIPP降低了成本,增加了可预测性,并加强了欧亚互联互通的整体韧性,从而直接惠及跨里海等路线。华盛顿策划的这一战略性外交妙招,有效地将美国的影响力和标准嵌入到欧亚贸易基础设施的肌理之中,创建了一条从从亚洲中部到欧洲、绕开传统俄伊过境路线的铁路、公路和能源连续走廊。

此举对俄罗斯的影响是深远的。几十年来,中亚一直被视为俄罗斯的“近邻”,是莫斯科经济和安全利益至上的势力范围。历史上,俄罗斯通过控制区域交通基础设施以及在欧亚经济联盟(EAEU)和集体安全条约组织(CSTO)等组织中的领导地位,保持着巨大的影响力。然而,自2022年全面入侵乌克兰以来,俄罗斯在中亚的影响力明显减弱。西方制裁扰乱了传统的经济供应链,迫使中亚国家积极寻求多元化。这笔机车交易通过支持一条明确绕开俄罗斯领土的路线,清晰地体现了哈萨克斯坦的战略疏远及其更广泛的多元化方针,该方针现在优先考虑区域发展以及与多个全球大国精心校准的关系。尽管俄罗斯仍是该地区一个至关重要的系统性因素,但其经济控制力正在下滑,而其咄咄逼人的主导姿态,则可能使其邻国进一步离心离德。这笔交易表明,中亚国家正日益坚定地维护自身自主权,利用其战略位置吸引符合本国利益的投资与伙伴关系,即便这意味着要悄然偏离莫斯科的传统轨道。

对中国而言,情况则更为微妙,但同样意义重大。表面上看,一个由西方支持的“中间走廊”得到加强,似乎是对北京雄心勃勃的“一带一路”倡议(BRI),特别是其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直接挑战。确实,一些分析认为,在美国支持下的赞格祖尔走廊,是“遏制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战略举动。然而,这种简单的解读忽视了欧亚大陆基础设施发展固有的复杂性及其时常体现出的互补性。

虽然“中间走廊”为传统上途经俄罗斯且因历史联系而受北京青睐的“北方走廊”提供了替代方案,但中国自身也对实现运输路线多元化表现出越来越大的兴趣。“中巴经济走廊”是“一带一路”的关键组成部分,而哈萨克斯坦在这一更宏大的愿景中是至关重要的合作伙伴。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是修建铁路线,它还涵盖了对港口、能源、数字基础设施和产业合作的全方位投资。从中国的角度看,任何能加强中亚区域互联互通和稳定性的举措,即便由西方大国发起,最终都有助于促进贸易流动和经济一体化,从而服务于“一带一路”的更广泛目标。中国的长期战略深度及其整体性的经济参与方式,不易被一笔(尽管数额可观的)机车交易所动摇。

此外,这笔交易的技术层面揭示了全球机车行业一个有趣的动态。美国巨头西屋制动公司以“套件形式”向哈萨克斯坦供应“演进系列”机车。西屋制动的“演进系列”机车以其燃油效率、可靠性和先进功能而闻名,包括独立车轴牵引力控制和精密的冷却系统。“套件形式”的交付方式,在支持美国制造业和组装业就业的同时,也意味着哈萨克斯坦在最终组装和维护方面将持续依赖美国的零部件和专业技术。这种模式将美国的技术和标准植入哈萨克斯坦的核心基础设施,可能造成长期的技术依赖。

相比之下,以中国中车集团(CRRC)为首的中国铁路产业,在过去二十年里经历了非凡的转型。通过审慎的“以市场换技术”政策,中国最初从阿尔斯通、西门子、庞巴迪和川崎等全球领先企业引进了先进的外国技术。然而,与“套件形式”不同,中国强制要求进行广泛的技术转让和建立合资企业,从而迅速吸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这一战略不仅使中国中车成为全球最大的轨道交通设备制造商,还使其发展出如今已出口全球的自主高铁技术(如“复兴号”列车)。

与中亚更相关的是,中国中车一直在积极开发和出口完整的机车解决方案,且往往根据特定的区域条件进行定制。例如,中车已经推出了专为中亚极端寒冷气候优化的新能源混合动力机车(柴油机+动力电池),在节省燃料、降低噪音和减少排放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这些不仅是“套件”,而是完整的集成系统,通常附带全面的技术转让方案、本地化生产整合以及长期维护支持。这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当地的工业能力,减少在持续运营中对外国供应商的依赖,这与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目标相符。西屋制动的交易固然重要,但它是一次性的特定设备采购。相比之下,中车的模式通常涉及更全面、更长期的伙伴关系,包括联合生产、本地内容开发和制造技术转让,这对寻求建立本国工业基础的国家可能更具吸引力。哈萨克斯坦自身也一直在从国内工厂和中国中车采购机车,显示出其采购战略的多元化。

在此背景下,“美国优先”贸易政策优先考虑的是美国的出口和就业创造。从国内角度看,这值得称赞,但与中国的模式相比,其技术转让的全面性往往较低,而中国的模式则频繁地利用市场准入来换取更深层次的产业合作。这种方法的差异对于像哈萨克斯坦这样的新兴经济体至关重要,它们不仅寻求购买设备,更希望发展本土能力,并成为区域性的制造中心。

从本质上讲,正如特朗普所言,铁路的“回归”,与其说是对19世纪基础设施的怀旧复兴,不如说是围绕21世纪互联互通展开的一场地缘政治新竞赛。曾被视为被动接受外部影响的中亚国家,如今已日益成为这场“新大博弈”中精明的参与者。它们善于平衡相互竞争的利益,实现伙伴关系多元化,并利用其战略位置为本国发展争取最有利的交易。由美国在南高加索的外交所促成的西屋制动-哈萨克斯坦机车协议,是华盛顿重塑其在欧亚战略参与的有力象征。然而,这只是一个更大、更复杂拼图中的一块。在这个拼图中,中国全面的基础设施方案及其进行更深层次产业合作的意愿,将继续塑造该地区发展的长期轨迹。这场地缘政治竞争的最终赢家,将是那些不仅能提供产品,更能为雄心勃勃的中亚国家提供可持续伙伴关系和通往自力更生真正路径的一方。


了解更多:

话题:



0

推荐

高尔基

高尔基

286篇文章 6分钟前更新

笔名北方君子,张家口人,财新传媒副总裁,曾任职于汇丰银行、中信证券,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首届本科生校友导师。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