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2日的新加坡,樟宜机场的晨光带着热带特有的利落,我已站在亚洲新视野论坛(ANVF2025)后台,紧盯工作人员调试台前屏幕——“吉尔吉斯斯坦前总理乔马尔特·奥托尔巴耶夫(Djoomart Otorbaev)”的名字即将亮起。作为论坛策划者的一份子,我亲自上台作开场介绍:从他“物理学家、企业家、政治家、政治学者”的多重身份,到其核心理论贡献——率先提出“陆锁枢纽”学说,打破“内陆即边缘”的认知桎梏,用多边合作框架将中亚的地理局限转化为战略优势;从任内推动《吉尔吉斯斯坦2010—2020交通物流战略》、打造“中欧陆桥”的实操成果,到卸任后倡议中亚数字清算中心、绿色能源投资银行的前瞻布局。我特别提及,过去数年持续与他深度交流,不仅特约其为财新撰写专栏解读中亚局势,更就中亚议题合作展开多轮探讨。最终,我以“让我们掌声欢迎这位将‘陆锁’改写为‘枢纽’的战略设计者——乔马尔特·奥托尔巴耶夫先生”收尾。当他带着中亚人特有的沉稳走向讲台,屏幕上“中亚:下一只亚洲猛虎”的主题字样与之呼应,我想起他常说的话:“地缘价值从不取决于位置,而取决于连接的能力”,此刻,他正要用这场演讲,展现中亚的连接力。
邀请奥托尔巴耶夫,核心在于他对中亚的认知兼具“理论穿透力”与“实践执行力”。在国际政治经济学界,中亚长期被简单定义为“资源库”“地缘缓冲带”,却被忽视其作为“欧亚连接节点”的潜力。而奥托尔巴耶夫的“陆锁枢纽”理论,恰恰戳破了这层认知迷雾:他认为,内陆地区的价值不在于“是否临海”,而在于“能否成为多元经济体的连接枢纽”,中亚北接俄罗斯、南邻南亚、东连中国、西通欧洲,只要打通物流、规则、产业的连接通道,就能将“陆锁”困境转化为“枢纽红利”。过去数年的交流中,他曾在专栏与对话中反复强调,这一理论的落地关键在于“硬联通”与“软协同”双管齐下——既要建铁路、通能源管道,更要统一贸易规则、协调产业布局。这种“理论+实操”的双重特质,正是论坛需要的核心声音。
当奥托尔巴耶夫在台上抛出“过去20年中亚地区平均经济增速6.7%,吉尔吉斯斯坦近两年GDP增长超9%”时,台下的专注印证了外界对中亚的认知滞后。他随即展开“双轮驱动”增长逻辑,而这正是“陆锁枢纽”理论的具象化:一方面,中亚30岁以下人口占比超6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5%,这代“渴望吸收知识、急于投身数字经济”的年轻人,构成枢纽的“人力内核”,他甚至提出打造“亚洲硅谷”,以人才集聚强化枢纽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欧亚铁路革命”让枢纽的“连接骨架”成型——他指着屏幕上的贸易路线图,强调中亚正通过协调中欧铁路硬基建与软机制、推进南北走廊建设,成为欧亚货运的“十字交叉点”,2024年中欧班列经中亚线路开行量占比78%、货运量占比超80%的 data,就是最直接的证明。他特别举例,中吉合作升级比什凯克物流枢纽、引入中国智能通关系统后,边境通关时间从24小时压缩至4小时,“这就是‘陆锁枢纽’理论的落地:用效率打破地理限制”。
论坛的价值,不仅在于传递观点,更在于碰撞真问题。演讲结束后,我与参会企业家、学者展开多轮交流,大家聚焦的核心议题,恰恰是中亚践行“陆锁枢纽”理论、实现持续崛起的关键命题——这些问题,也是我作为政治经济学学者长期追踪的核心。
企业家们普遍关心,中国与中亚已建立“中国—中亚峰会”核心机制,为何项目落地仍存在“双边热、多边冷”现象?这直指“陆锁枢纽”建设的机制痛点。奥托尔巴耶夫在交流中直言,中吉乌铁路谈判20余年,核心难点在于三国在国土规划、环保标准、融资分摊上的分歧,“多边合作的本质是利益协同,比双边合作更考验机制的包容性”。
从现实来看,自2023年首届中国—中亚峰会以来,双方形成“峰会+外长会+专业领域会议”三级机制,签署100多项合作文件,但中亚五国的差异化需求决定了合作的复杂性:哈萨克斯坦侧重能源管道互联,乌兹别克斯坦急需农业技术,塔吉克斯坦缺水电开发资金,吉尔吉斯斯坦想借数字经济破局,土库曼斯坦坚持合作自主性。这种差异让双边合作更易精准匹配需求,而多边合作需在“求同存异”上破局。
破局的关键,在于让机制服务于“枢纽”建设的实际需求。近年“中国—中亚产业与投资合作论坛”的探索值得关注:它不搞“一刀切”的合作方案,而是搭建“项目对接平台”,2024年西安论坛上,中国光伏企业同时与哈萨克斯坦能源公司、乌兹别克斯坦地方政府签约,前者建光伏电站、后者搞技术培训,用“一对多”模式适配差异化需求。此外,上合组织框架下的“中亚区域经济合作计划”(CAREC)推动海关编码统一、跨境电商监管互认,这些“软机制”正是“陆锁枢纽”所需的规则协同。奥托尔巴耶夫的判断很直接:“中国与中亚的合作机制,不需要追求形式完美,能让铁路通得更顺、货物走得更快、资金流得更活,就是好机制。”
“新疆在中亚‘陆锁枢纽’中到底扮演什么角色?”这是企业家们追问的另一核心。奥托尔巴耶夫的观点很明确:“新疆是枢纽的‘桥头堡’,但不能只做‘过道’,要做‘合作目的地’。”这一定位,精准契合“陆锁枢纽”对“节点价值”的要求——连接点不能只承担“中转”功能,更要通过产业、市场的深度融合,放大枢纽的辐射力。
从数据看,新疆与中亚三国接壤,17个一类口岸支撑起2024年2200亿元对中亚进出口额,占中国对中亚贸易总额的35%,“通道”作用毋庸置疑。但“目的地”价值,体现在产业协同与市场融合的深度上:能源领域,新疆金风科技在哈萨克斯坦建风电项目,既解决当地30万人用电,又带动风电设备出口与运维服务,形成“技术+产品+服务”全链条输出;农业领域,新疆节水技术与中亚土地资源结合,催生“中哈农业合作示范区”,新疆企业在哈种植棉花、加工后经中欧班列运回,再出口欧洲,打造跨境产业链;市场层面,喀什综合保税区2024年中亚农产品进口同比增60%,新疆产小家电、服装在塔什干集市占比近30%,“新疆制造”与中亚市场的双向渗透,让“通道”变成“产销对接节点”。
本质上,新疆的价值在于“双向赋能”:既将中国内地的产业、技术、市场通过新疆导入中亚,又把中亚的资源、需求通过新疆引入中国,这种“双向流动”让新疆从地理边缘变成“枢纽的核心节点”。而中亚“陆锁枢纽”的成型,反过来也为新疆带来机遇——随着中亚物流、贸易规则的协同,新疆作为“连接前端”,将成为中国企业进入中亚市场的“一站式服务中心”,这正是“节点价值”的最大化。
“中亚共同市场已成型,如何进一步强化,为‘枢纽’提供更强支撑?”来自欧盟的学者抛出的问题,直指“陆锁枢纽”的根基。奥托尔巴耶夫给出明确答案:“中亚共同市场不是构想,而是已落地的现实——贸易便利化、能源互联、物流协同已有实质突破,未来深化的核心,是走‘中亚特色’的一体化路径,而非复制欧盟。”
事实上,共同市场正是“陆锁枢纽”的内在要求——没有区域内的协同,就无法形成统一的“连接能力”。2024年《中亚跨境贸易便利化协定》全面实施,“单一窗口”通关覆盖80%跨境货物,通关时间缩短50%;能源领域,哈吉电网互联每年实现15亿千瓦时电力互供,解决吉冬季用电缺口、盘活哈富余电力;物流方面,“中亚跨境物流联盟”整合各国货运与口岸资源,区域内运输成本降22%。这些成果,印证了共同市场对“枢纽”的支撑作用。
未来深化的关键,在于“功能性合作”的拓展。奥托尔巴耶夫强调,中亚不搞超国家机构,而是聚焦“小而实”的协同领域:建立统一数字支付体系,实现跨境便捷转账;推动农产品检验标准互认,进一步降低贸易壁垒;联合打造区域品牌,提升中亚商品全球竞争力。这种思路,既尊重各国发展差异,又能以“点上突破”带动“面上协同”。从政治经济学视角看,这是“渐进式一体化”的最优解——通过解决企业、民众最关心的实际问题,积累合作共识,为“陆锁枢纽”构建更稳固的内部支撑。
“中亚搞‘陆锁枢纽’,如何平衡与俄罗斯、土耳其的关系?会不会陷入地缘博弈?”这一问题,关乎“枢纽”的外部环境。奥托尔巴耶夫的回答展现出清晰的战略定力:“中亚与俄是‘历史纽带’,与土是‘文化亲缘’,与中是‘未来机遇’,‘陆锁枢纽’的核心是‘多元连接’,而非‘单一依附’,平衡的关键是用共同市场夯实自身底气,实现‘多元共生’。”
中亚与俄罗斯的合作,基于历史积淀与现实需求。苏联时期的经济分工让双方在能源、工业、交通领域深度绑定,如今欧亚经济联盟与中亚共同市场形成“互补”——中亚借联盟进入俄及东欧市场,俄通过中亚枢纽获得更便捷的能源出口与制造业配套通道,2024年中亚对欧亚经济联盟180亿美元出口中,60%通过共同市场物流网络运输,效率显著提升。但这种合作已从“被动依附”转向“平等协同”,奥托尔巴耶夫明确表示:“我们与俄的合作,是基于各自需求的互利共赢,共同市场让我们在能源定价、项目合作中更有话语权。”
与土耳其的合作,则聚焦“文化联动”与“市场拓展”。双方同属突厥语族,民间交流天然顺畅,土耳其“中间走廊”计划与中亚“陆锁枢纽”形成通道互补——中亚货物经土耳其进入欧洲、中东市场,土耳其企业则在中亚纺织、电信、食品加工领域投资35亿美元,带来资金与技术。值得注意的是,中亚并非被动接受投资,而是借共同市场的统一标准提升议价能力,“中亚制造”凭统一质量标准、更低成本,在土耳其市场份额逐年提升,实现“合作中的主动”。
从本质上看,中亚的地缘智慧,在于将“陆锁枢纽”的“连接能力”转化为“战略自主”——通过与不同经济体建立差异化合作,在能源、市场、技术等领域形成多元支撑,既避免被单一势力绑定,又能通过“多点连接”放大自身价值。这种“多元共生”模式,正是“陆锁枢纽”理论在外交与地缘层面的实践,也为其他内陆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
当论坛落幕,奥托尔巴耶夫与我并肩看着屏幕上仍在闪烁的“中亚:下一只亚洲猛虎”,他说:“今天的讨论证明,世界开始理解‘陆锁枢纽’的真正含义——中亚的崛起,不是某国的‘附属叙事’,而是基于自身定位的‘自主故事’。”作为策划者与研究者,我深以为然:奥托尔巴耶夫带来的,不仅是一组增长数据、一套理论框架,更是一种对内陆地区发展的全新认知——地理局限从来不是命运,连接的能力才是未来。
中亚的“陆锁枢纽”之路,仍需破解机制协同、区域深化、地缘平衡等难题,但方向已然清晰:以共同市场夯实内部根基,以多元合作为外部支撑,以年轻人口与数字经济激活内生动力。而中国与中亚的合作,也将在这一进程中实现升级——从“基建互联”走向“规则互通”“产业互融”,共同将“中亚虎”的潜力,转化为欧亚大陆共同发展的实际成果。这,正是“陆锁枢纽”理论的终极价值,也是ANVF2025想要传递的核心愿景。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