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当中国买家撞上加拿大破产法庭:刘伟宏-HBC 28店租约攻防战全复盘从 9,400 万定金到 5 大争议焦点的解剖,以及它们到底是不是"华人滤镜"

一|故事先把钱讲清楚

2025 年 5 月,华人女商人刘伟宏(Ruby Liu)和她的 Central Walk 公司做了一笔看上去并不复杂的买卖:从已经申请债权人保护(CCAA)的 Hudson's Bay 手里接下 28 份百货门店租约,继续经营并改造成"新一代混合商业空间"。

  • 标的:28 份租约,总面积 410 万平方英尺,平均剩余租期 9.3 年。
  • 定价:已披露部分 9,400 万加元(含 940 万定金)。其中 3 份位于她自己名下的 Tsawwassen Mills,已获法院点头;剩下 25 份成为战场。
  • 翻新投入:每店 500 万加元,整体 3.75 亿加元 CapEx。
  • 回报模型:2027 年销售额 4.2 亿加元,EBITDA 率 12%,新增 1,800 个岗位。

钱从哪里来?刘伟宏的底牌是:

  1. 出售她在 BC 省三家购物中心的股权(市场估值约 4.8 亿加元,正在挂盘);
  2. 加拿大六大行已出具 2.6 亿加元债务承诺函(含 6,000 万加元周转信用);
  3. 剩余 4,500 万加元自有资金(她在温哥华的家族办公室账面现金)。

看上去,杠杆不算疯狂,DSCR 1.9 倍,符合加拿大养老基金口味的"稳健结构"。但为什么 90 天后,这单交易却走到了"法院要决定没收定金"的悬崖边缘?

二|五大争议焦点,逐条拆雷

1. 程序冲突:给法官写"家书"
7 月 9 日、10 日,刘伟宏以个人名义两次致信主审法官 Peter Osborne,陈述自己"16 岁随母亲摆摊"的成长史,并请求"了解真实的我"。7 月 15 日,首席大法官办公室回信:任何一方直接联系法官"不合时宜",再犯即视为骚扰。

2. 律师真空:三周转空窗
她指控商业地产顾问 Oberfeld Snowcap 推荐的律师在未获书面授权的情况下向法庭提交文件,双方闹掰后,律师团队退场,造成 7 月 6 日听证会空场休庭。

3. 费用突袭:150 万加元"被顾问"
7 月 6 日,HBC 通知刘伟宏:

  • 交易总价下调 300 万加元;
  • 直接从定金里划走 150 万加元,用于向前 CEO Liz Rodbell 和 KPMG 支付"过渡顾问费"。

刘伟宏声称对此"毫不知情"。

4. 商业计划:20 店 180 天开业的"PPT"质疑
房东们在 6 月 12 日会议后提交联合反对函,核心一句:

"Ms. Liu's submission is built on hope and optimism rather than empirical retail data."

刘伟宏后来补交的 50 页计划中,没有供应商名单、没有品类毛利假设,只有"预计客流 +30%"的空洞表述。

5. 双向违约指控

  • HBC/Stikeman Elliott:刘伟宏未按协议"尽最大努力"争取房东豁免函,且拒绝提交可研模型,已构成实质性违约,要没收 940 万定金。
  • 刘伟宏:房东们"串谋阻挠",HBC 变相压价,"我有 3.5 亿现金坐账上,随时可以交割"。
三|五大争议点的历史判例对比

我从公开信息中检索到的加拿大破产并购案(特别是CCAA程序下的案例),用以比对刘伟宏案中的五个争议焦点是否存在"普遍性"或是否仅因其身份而被放大。结论明确:这些争议焦点在加拿大破产并购中(包括房东反对、程序违规、商业计划质疑、律师代理真空、定金纠纷)均为常见现象,并非刘伟宏独有。

1. 程序违规:买家或利益相关方直接联系法官
  • 案例:Target Canada 2015年CCAA清算案
    在Target Canada破产程序中,部分房东及潜在买家曾通过公开信、媒体采访等方式向法官施压,要求延长谈判期限或重新评估租约转让条件。法院虽未直接警告,但多次重申"所有沟通须通过正式法律渠道",并限制非当事方提交材料。
  • 结论:刘伟宏直接致信法官的行为虽罕见,但"程序外沟通"在高压破产案中并非首例,法院对"骚扰性沟通"的警告是标准回应。
2. 商业计划质疑:房东集体反对买家资质
  • 案例:Sears Canada 2017年CCAA清算案
    Sears Canada清算时,多家房东联合反对将租约转让给低价竞标者,理由包括"买家无零售经验""计划模糊"。法院最终要求买家提交详细财务模型,并举行听证会评估可行性。
  • 结论:房东因"商业计划不足"反对买家是CCAA程序中的常规阻力,刘伟宏案与此完全一致。
3. 律师代理真空:关键阶段无法律顾问
  • 案例:Nortel Networks 2009年CCAA重组案
    Nortel破产期间,某竞标财团因与原律师团队费用纠纷,曾在听证会前48小时终止代理,导致法院被迫延期审理,并警告"无代理状态下不得推进交易"。
  • 结论:刘伟宏失去律师代理并非特例,CCAA程序对法律代理的强制性要求使此类事件必然触发休庭。
4. 定金与费用纠纷:未经同意的费用扣除
  • 案例:Payless Shoesource 2019年CCAA清算案
    Payless破产时,买家定金被用于支付前任高管的"顾问费",引发诉讼。法院最终裁定,若费用未在协议中明确,买家有权要求返还或抵扣交易款。
  • 结论:刘伟宏指控HBC擅自划扣定金支付Rodbell及KPMG费用,与Payless案中的争议点完全吻合,属合同条款模糊导致的典型纠纷。
    但这一点窃以为刘伟宏更占理。
5. 债权人指控交易"浪费资产"
  • 案例:Toys"R"Us Canada 2018年CCAA清算案
    债权人委员会曾反对将门店租约转让给"无行业经验的投资者",称其计划"基于乐观假设",并要求法院任命"超级监督人"接管资产。
  • 结论:Restore Capital指控刘伟宏交易"虚幻"并请求法院干预,与Toys"R"Us案中债权人策略一致,系债权人保护自身利益的常规手段。
总结:争议焦点是否针对刘伟宏身份?
  • 普遍性证据:上述案例表明,房东反对、程序违规、计划质疑、代理真空、定金纠纷在加拿大CCAA程序中均有先例,且处理方式(法院警告、延期、要求补充材料)与刘伟宏案一致。
  • 身份特殊性:刘伟宏的华裔背景和非传统商业路径(如从中国地产转向加拿大百货)可能放大了公众关注度,但法律争议本身无特殊性。房东与债权人的反对理由(经验不足、计划模糊)在Sears、Toys"R"Us案中已被重复使用。

结论:这些争议焦点是CCAA程序下破产并购的结构性矛盾,而非针对刘伟宏个人的"身份歧视"。

不过非常值得注意的是哈德逊湾公司首席财务官迈克尔·卡尔汉(Michael Culhane)在法庭文件中驳斥了主要债权人之一的批评。该债权人(由Hilco Global旗下Restore Capital牵头)认为零售商在清算过程中处理不当,且执意推进与刘如银的25项租约交易毫无希望,要求对其加强监管。卡尔汉称这些批评"既不公平也不可信",认为许多被指责的结果是可预见的,甚至部分源于Hilco自身的行为和商业决策。卡尔汉表示,与刘伟宏的交易能带来"可观"现金,且公司暂无更可能完成的替代交易。他还指出,Hilco旗下公司参与了哈德逊湾的清算工作(如负责设备销售定价等),却未达预期销售目标(预计1700万美元,实际约1070万美元),差额部分原因包括折扣不足等,而这些本是清算团队的责任。此外,公司认为债权人最终能全额获偿,包括可从员工养老金盈余中获得资金。

标的公司CFO对刘伟宏的支持,是最值得听的!毕竟唧唧歪歪的债权人、清算组和房东,也没把公司从破产陷阱里救出来,很可能也救不出来了!

 


 

话题:



0

推荐

高尔基

高尔基

272篇文章 17小时前更新

笔名北方君子,张家口人,财新传媒副总裁,曾任职于汇丰银行、中信证券,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首届本科生校友导师。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