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帝国节点与中央王国:在全球网络中重塑的中英关系

引言:泰晤士河畔的双重叙事

在伦敦塔桥以东不远处,历史悠久的皇家铸币厂旧址(Royal Mint Court)静静地矗立着。这片占地五英亩的土地,曾经是日不落帝国铸造其全球货币霸权的物理心脏。如今,它却成为一场21世纪地缘政治大戏的舞台中央。正如《南华早报》专栏作家马克·洛根(Mark Logan)所观察到的,中国计划在此建立其全新的、规模宏大的驻英大使馆。这场围绕“砖块与灰浆”的争论,远非寻常的规划纠纷,它是一个“英国与中国之间复杂、时而充满摩擦的关系的缩影”。

这不仅仅是一个建筑项目,这是一个强有力的地缘经济学隐喻。它象征着一个古老的海上帝国和一个复兴的陆上文明之间权力的动态转移与深度纠缠。然而,若仅仅将此解读为一方衰落、一方崛起的零和博弈,那就错失了更深层次的真相——一个由资本、数据、人才和影响力构成的,日益复杂且相互依赖的全球网络。

要理解当今的中英关系,我们必须抛弃传统的主权国家双边框架,转而采纳一种类似帕拉格·康纳(Parag Khanna)所倡导的“联通主义”(Connectography)的视角。在这种视角下,全球力量的流动并非仅仅通过国家之间的条约,更多是通过全球城市节点(如伦敦)、供应链、金融管道和数据流来实现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借鉴尼亚尔·弗格森(Niall Ferguson)的历史洞察力,审视金融和帝国在历史长河中的共生与演变,理解历史的回声如何在新时代的“网络战争”与“资本战争”中重现。

本文将以提供的三份材料——财新传媒在伦敦举办的高端对话会、马克·洛根关于中国新使馆的评论文章、以及财新与中信资本收购全球市场情报中心(GMID)的项目——为核心证据,深入剖析中英关系的三大流动维度:资本之流、信息之流、以及影响力之流。我们将看到,伦敦并非简单地在向北京叩头,而是在积极地将自己定位为中国全球化战略中不可或缺的“离岸节点”和“系统齿轮”。这是一种共生关系,既充满了巨大的机遇,也潜藏着深刻的战略风险。

---

第一部分:资本之流——从金融城到汽车城,无处不在的中国资本

中英关系的基石,早已超越了集装箱贸易的范畴,而深深植根于全球金融与产业体系的复杂管道之中。伦敦,凭借其悠久的历史、健全的法治和无可比拟的金融生态系统,正扮演着中国资本走向世界、人民币国际化征程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财新传媒选择在伦敦举办其“大西洋对话会”,云集了两国金融监管高层与商界巨擘,这一行为本身就已雄辩地证明:伦敦是中英资本网络中最重要的交汇点。

这种资本流动远非抽象的数字。它正以一种极为具体的方式,重塑着英国的产业面貌。最引人注目的案例之一,莫过于汽车工业的复兴与转型。当英国的传统汽车品牌日渐式微时,来自中国的资本扮演了“白衣骑士”的角色。浙江吉利控股集团的战略布局堪称典范。它不仅收购了瑞典的沃尔沃,更将目光投向了英国的标志性品牌。吉利收购并大力投资了英国传奇跑车品牌路特斯(Lotus),在诺福克郡保留其跑车制造的灵魂,同时注入巨资进行电动化和智能化转型,使其重新成为全球超跑市场的有力竞争者。同样,伦敦标志性的黑色出租车,其制造商伦敦电动汽车公司(LEVC),也在吉利的掌控下,从传统的燃油车全面转向电动化,其考文垂工厂成为了先进制造业的样板。这并非简单的收购,而是一种产业层面的深度整合,中国资本带来了资金和庞大的本土市场,而英国则贡献了品牌、工程技术和全球声誉。

与此同时,新一波的中国产业力量正直接登陆英国市场。比亚迪(BYD)等中国电动汽车巨头,正带着极具竞争力的产品进入英国,挑战传统汽车巨头。当你在伦敦街头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电动巴士和乘用车,你所见证的,正是全球汽车产业重心东移的缩影,而英国,正成为这场变革的前沿阵地。

然而,资本的流动并非总是畅通无阻,尤其是在涉及国家安全的敏感领域。中广核(CGN)参与投资的欣克利角CHinkley Point C)核电站项目,便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案例。一方面,它代表了英国对外部资本开放以解决其能源基础设施赤字的务实态度,中国资本的注入对于这个耗资巨大的项目至关重要。但另一方面,它也引发了英国国内关于将关键基础设施交由外国实体(尤其是中国国企)控制的激烈辩论。最终,英国政府的态度从最初的欢迎转向审慎,并最终在后续的核电项目中将中广核排除在外。这一转变,生动地体现了经济利益与国家安全考量之间的永恒张力。

因此,中英之间的资本之流呈现出一种复杂的“分层”现象。在金融和消费品等领域,融合正在加深,伦敦金融城作为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中心和“沪伦通”的所在地,其作为“中国金融长征的离岸发动机”的角色日益强化。但在涉及关键基础设施和高新技术的领域,审查和壁垒却在不断增高。理解这种“选择性耦合”(selective coupling)而非全面的“脱钩”,是把握当前中英经济关系的关键。

---

第二部分:信息之流——从数据到抖音,一场关于标准与叙事的竞赛

如果说资本是中英关系的硬联通,那么信息——包括数据、技术标准和文化叙事——则是其同样重要的软联通。在21世纪,对信息的控制权,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对未来的定义权。中英之间,一场围绕信息流的无声竞赛正在多个层面展开。

首先,是对全球商业“操作系统”的战略性投资。

财新国际与中信资本联合收购GMID的案例,其意义远超一次普通的商业并购。GMID旗下的CEICEMIS是全球专业人士信赖的金融数据工具,掌握了全球新兴市场数十年的关键数据。用帕拉格·康纳的视角看,这相当于收购了一个全球经济的“数据枢纽”。当一个具有中国背景的财团控制了这个枢纽,其战略意图是深远的:不仅要参与全球金融游戏,更要影响游戏所依据的数据和分析框架。正如新闻稿所言,此举将帮助开发“更多适合中国金融市场的金融数据产品”,并向全球提供“深入中国金融市场一线的实时资讯”。这正是信息时代的权力游戏:谁掌握了数据,谁就掌握了分析权和话语权。

其次,是关于未来技术标准和基础设施的激烈博弈。

没有任何案例比华为5G事件更能说明这一点。英国最初的决定,是在评估风险后,允许华为有限度地参与其5G网络建设。这一决策背后,是强大的商业逻辑:华为的技术领先且性价比高,能帮助英国更快地进入5G时代。然而,来自“五眼联盟”盟友,特别是美国的巨大政治压力,最终迫使英国政府做出了180度的大转弯,决定在未来几年内将华为设备从其5G网络中完全移除。

华为事件成为了一个分水岭。它标志着技术问题被彻底地“安全化”和“地缘政治化”。这不再是一个关于“信息流速”的技术选择,而是一个关于“信息流向谁”的政治站队。这场博弈暴露了英国在全球技术供应链中的脆弱位置,以及在中美科技竞争中维持独立的极端困难。它清晰地表明,信息流的管道本身,已成为大国竞争的主战场。

最后,是消费和文化层面的信息渗透。

当中英在宏观技术标准上激烈碰撞时,在微观的消费层面,来自中国的信息流却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融入英国社会。以SHEINTemu为代表的中国快时尚电商平台,凭借其强大的供应链、数据驱动的设计和极具吸引力的价格,迅速占领了英国年轻人的手机屏幕和衣橱。它们代表了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一种以算法和社交媒体营销驱动的、绕过传统零售渠道的直接信息与商品流动。

同样,TikTok(抖音国际版)在英国的流行,也创造了一个强大的文化信息渠道。尽管同样面临数据安全的审查,但它已经成为英国年轻人获取信息、娱乐和塑造身份认同的重要平台。这种来自消费端的、自下而上的信息流,其影响力同样不容小觑。它与国家层面的战略博弈形成了鲜明对比,展示了中英关系的多层次和复杂性:政治家们在会议室里辩论安全风险,而普通民众则在日常生活中拥抱来自中国的数字产品和服务。

财新在伦敦举办的大西洋对话会本身就是一个绝佳的例子。我们不应将其仅仅看作一个会议,而应将其视为一个精心设计的叙事塑造平台。通过设置议程、选择主持人和发言人,主办方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引导对话的方向。例如如何驾驭一个陌生的世界圆桌,邀请了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主任马克·伦纳德(Mark Leonard)等西方顶级智囊。这本身就是一种姿态:中国不再是被动地被西方分析和定义,而是主动设置议程,与西方精英平等对话,共同导航未知

---

第三部分:影响力之流——地缘政治的博弈与“全球英国”的身份焦虑

资本与信息的流动,最终都将汇入影响力的巨大洪流之中,并在地缘政治的舞台上激起浪花。中英关系正处于一个历史性的十字路口,它被两大宏观力量所撕扯:一是中美“大国竞争”的加剧,二是英国脱欧后“全球英国”的身份求索。

马克·洛根关于中国新使馆的文章,精准地捕捉到了这种影响力博弈的象征意义。他认为,这座“最先进的外交中心”是中国崛起为“全球超级大国的有力视觉隐喻”。这是一种经典的、有形的国家影响力投射。然而,正是这种有形的投射,激化了英国国内早已存在的分歧。

这种分歧,是英国对华政策“人格分裂”的根源。一方面,是务实的商业力量和地方政府。伦敦金融城渴望深化与中国的金融联系;吉利这样的投资者被视为英国工业的拯救者;英国大学则依赖于每年数以万计的中国留学生所带来的巨额收入。伦敦市副市长霍华德·道博出席财新会议,本身就代表了伦敦这个全球城市对中国资本和人才的开放姿态。

这场论坛同样表明,“软实力”已经不再是纯粹的文化推广,而是与商业利益紧密相连的“硬生意”。英国文化协会和旅游局的工作,也不再仅仅是推广莎士比亚和下午茶,而是要确保中国游客和留学生持续不断地涌入英国,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这种软实力与商业的融合,创造了一种更具韧性的连接。

但另一方面,是来自威斯敏斯特政治圈和情报界的强大阻力。这种阻力在美国的压力下被进一步放大。英国在华为5G问题上的逆转,以及对中资参与核电项目的设限,都是这种压力的直接后果。英国作为“五眼联盟”的核心成员,其安全和情报体系与美国深度绑定,这使其在面对中国时,几乎没有多少“战略自主”的空间。

著名历史学家、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尼亚尔·弗格森曾多次警告,欧洲在经济上依赖中国,在安全上依赖美国,这种结构性分裂使其难以形成统一且独立的对华战略。英国的处境正是这一困境的完美缩影。脱欧本意是为了“夺回控制权”,但在中美竞争的宏大背景下,英国反而发现自己的战略回旋空间更为狭小。它既想利用与中国的“联通”来支撑其“全球英国”的雄心,又不得不在安全问题上与华盛顿亦步亦趋。

这种内在的矛盾,导致英国的对华政策呈现出一种“钟摆效应”:时而强调务实合作与商业利益,时而高举价值观和安全威胁的大旗。查塔姆研究所(Chatham House)等英国顶级智库的报告中,频繁出现“管理分歧”和“寻求平衡”等词汇,这本身就反映了英国精英阶层在应对一个日益强大的中国时的集体焦虑。

中国的影响力策略,也日趋成熟和多维。它不再仅仅依赖于大使馆这样的传统工具。通过在伦敦这样的全球思想中心举办高端对话,它试图影响全球精英叙事;通过对汽车、零售等行业的投资和渗透,它将经济影响力直接注入英国社会肌理;通过“沪伦通”这样的金融创新,它将两国经济深度绑定。这是一种更为精巧、更具网络化特征的影响力模式,远比一座宏伟的建筑更难应对。

---

结论:在“联通”与“脱钩”之间,重新想象中英关系

回到泰晤士河畔的皇家铸币厂旧址。这场关于砖块与灰浆的争论,最终将如何收场,或许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它所揭示的中英关系的未来形态。

这个未来,并非由单一的政治决策所定义,而是由三个相互交织的巨大流动所塑造:

1. 资本之流的深度融合与选择性设防:在金融、消费品和部分传统制造业领域,中英资本的融合将继续深化。但在涉及国家安全、关键数据和前沿技术的领域,审查和壁垒将成为新常态。

2. 信息之流的全面竞争:从金融数据的归属,到5G网络的技术标准,再到电商平台的市场份额,中英正在一个无形的战场上争夺定义权和影响力。这场竞争的胜负,将决定未来世界如何看待中国,以及中国如何理解世界。

3. 影响力之流的动态平衡:英国将继续在其经济需求和安全承诺之间走钢丝。它的对华政策将持续摇摆,试图在“联通”的巨大利益和“脱钩”的政治压力之间,寻找一个脆弱的平衡点。

将一场高端对话会、一篇使馆评论、一则商业收购新闻,以及华为的禁令、吉利的投资这些鲜活的案例并置分析,我们得以窥见一幅远比“新冷战”或“黄金时代”等标签更为复杂和真实的图景。这是一个典型的帕拉格·康纳式的“联通世界”:权力体现在对全球网络节点的控制上,而非领土的占有。伦敦,作为这样一个超级节点,其命运已与遥远的中央王国紧密相连。

剑桥大学中国问题专家马丁·雅克(Martin Jacques)在其著作《当中国统治世界》中预言,中国的崛起将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更是文明层面的。今天我们所观察到的,或许正是这一宏大预言在微观层面的体现:它体现在每一辆行驶在伦敦街头的中国品牌汽车上,体现在每一次通过中国电商平台的在线支付中,也体现在每一次关于是否允许中国资本进入本国关键基础设施的激烈辩论里。

最终,中英关系的未来,将取决于双方精英如何驾驭这种复杂性。它考验着英国的智慧,能否在不牺牲核心价值观和安全利益的前提下,继续从与中国的“联通”中获益。它也考验着中国的智慧,能否以一种更具包容性和透明度的方式,来行使其日益增长的全球影响力。双方都在“用罗盘导航未知”,而这个罗盘的磁针,正被资本、数据和地缘政治这三股强大的磁场所牵引,不断地摆动、校准。最终的航向,将不仅定义中英两国的未来,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塑造21世纪全球秩序的面貌。


 

 
话题:



0

推荐

高尔基

高尔基

276篇文章 4小时前更新

笔名北方君子,张家口人,财新传媒副总裁,曾任职于汇丰银行、中信证券,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首届本科生校友导师。

文章